[分享]探访海拔3000米的四川两河口水电站施工现场

时间: 2020-08-03 09:18 阅读:
摘要:元旦期间,川西高原藏区白雪皑皑。在海拔3000米的长江上游两河口水电站施工现场,工人们冒着冰雪天气夜以继日施工,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图为两河口水电站左岸坝肩及洞式溢洪道出口全貌(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图为两河口水电站左岸坝肩及洞式溢洪道出口全貌(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从雅江县城出发,穿过一个隧道后,只见绵延起伏的群山,山顶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山谷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推土机来回运土作业、工人们沿陡峭的崖壁施工——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两河口水电站施工现场。
        由中国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的两河口水电站位于雅砻江和鲜水河汇合口下游2公里处,海拔近3000米,气候恶劣,山势陡峻。要截断汹涌的雅砻江,在峡谷间筑起一座295米高的水电站大坝,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1月2日,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张鹏(右)在查看项目进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1月2日,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张鹏(右)在查看项目进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日中午,记者从海拔3000米的地方深入约300米的谷底看到,水电站大坝填筑质检员魏鹏飞正在检查坝底的泥土。这些泥土是从30多公里以外的未来库区淹没区运来,用于填筑295米大坝中最核心的部分——心墙,这也是解决大坝防渗的核心工程。
        来自河南的魏鹏飞前年大学毕业,进入建设工地之初,感到不适应。“走路还可以,只要一爬坡就气喘吁吁。”魏鹏飞说,但作为质检员,责任重大,毕竟心墙是大坝的核心工程,用于筑心墙的泥土不能受冻,否则会影响防渗功能。
图为大坝右岸边坡施工现场(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图为大坝右岸边坡施工现场(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在这个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发明了给泥土盖“被子”的技术:一种叫“三布两膜”的保温材料整齐覆盖在泥土上。
        “零上4摄氏度就要开始盖‘被子’,在零摄氏度之前必须覆盖完毕。”魏鹏飞说,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去检查这些“被子”是否盖好,有时候要忙到凌晨才下班。
1月2日,工人们在揭开“三布两膜”。“三布两膜”是一种保温材料,气温低时将它整齐覆盖在筑心墙的泥土上,保障作为大坝核心工程的心墙泥土不受冻,否则会影响防渗功能。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1月2日,工人们在揭开“三布两膜”。“三布两膜”是一种保温材料,气温低时将它整齐覆盖在筑心墙的泥土上,保障作为大坝核心工程的心墙泥土不受冻,否则会影响防渗功能。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来自成都金堂的胡小平是工地上的一名推土机驾驶员,2日中午,他正蹲在工地上吃盒饭。胡小平用长满老茧的左手指着一辆推土机说,他一天要工作12小时。这个元旦假日不休息,可能农历春节也不会回家。“我是中国水电5局的职工,在工地上过年有十几年了,毕竟工期很紧。”
        尽管胡小平是个“老水电”,但到海拔3000米的高寒地区施工还是第一次。“去年9月份到工地时,爬坡上坎上气不接下气,后来我就走慢一点。”胡小平说,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藏区水电开发,造福藏区群众。
图为大坝基坑施工现场(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图为大坝基坑施工现场(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1月2日,一名工人在对混凝土心墙盖板进行表面处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1月2日,一名工人在对混凝土心墙盖板进行表面处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图为两河口水电站右岸坝肩和电站进水口全貌(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jpg
图为两河口水电站右岸坝肩和电站进水口全貌(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两河口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张贵科在施工现场对记者说,工地上冰天雪地,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但是工人们建设的热情高涨。两河口水电站工程已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期,工地上每天都有上万人在紧张施工。这个工程是目前我国藏区开工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大坝总填筑方量约4244万立方米,为目前国内已建或在建的填筑方量最大的土石坝。“如果砌成1米高1米宽的墙,可以绕地球一圈,还多出2000公里。”张贵科说。
        两河口水电站工程于2015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计划2023年12月完工。
来源:新华网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