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碧水蓝图的生动实践——山西省全面推进“七河”生态修复治理
4月下旬,山西省水利厅组成由厅领导带队的7个“七河生态修复治理调研组”,分赴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深入流域涉及县市,调研“七河”生态修复治理情况。一场跋山涉水的集中大调研、大推动,让七河生态修复治理“蓝图”更加清晰,“底色”更加靓丽,助力早日实现三晋河流“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
“七河”生态修复,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西的重大举措,是山西全面推行河长制、从根本上改变河流生态面貌的重要实践。11.2万平方公里的治理范围,占全省总面积的72%。
汾河秋色 刘阳/摄
对于有汾河治理经验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山西来说,“七河”生态修复,不仅是范围上的拓宽、理念上的延伸,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升级。如何顺利推进“七河”生态修复并发挥重要作用,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生态修复积累了许多亮点举措和有益经验。
高站位综合统筹
构建“七河”生态修复治理格局
2017年6月7日,雁门关外,绿意葱茏。在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固定桥水质净化工程工地,山西省省长楼阳生宣布“全省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暨桑干河治理工程开工”,施工机械开动,汽笛轰鸣。与此同时,9项生态修复项目正在大同、朔州、长治、临汾、晋城5市同步开工,标志着全省“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投资约2700亿元,将通过工程修复、自然恢复、生态提升三个阶段,总计10~15年时间,使山西各流域重现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的美丽田园风光。
汾河堤防除险加固施工现场 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基于对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有益探索和建设成效,山西着力构建“七河”生态修复治理格局。明确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结合各河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水资源条件等因素,实行“一河一策”,坚决消除黑臭水体,解决河流径流减少、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水位下降、岩溶大泉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让河流重新焕发生机。
摊开中国水系图不难发现,山西境内不少河流是华北各河流的源头。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中有四条发源于山西,其中包括雄安新区所在的大清河水系。去年6月,山西省黄河补水桑干河,进而补水永定河,标志着山西用黄河水为京津冀地区调水成为现实,对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拓展京津冀生态环境空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汾河河道护坡施工 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举全省之力,抓好“两山七河”生态修复治理。山西高站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修复,努力为京津冀地区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多举措系统治理
改善生态面貌促进经济转型
2017年年底,“七河”生态治理和保护规划全部由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复,2018年工程全面展开。
山西明确重点措施: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生态调水,增加地表水资源量。实施退耕还湿,恢复和增加蓄滞洪区、湿地、人工湖泊。严格控制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重点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的煤矿将依法全面关停。依法划定“七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源头保护区,开展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基流,兴水增绿。在平川及城市区控制污水排放,实现污水资源化,用政策和价格杠杆鼓励污水处理厂处理好污水。
实施生态治理后的汾河太原段 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治污、调水、绿岸、关井、增湿、节水……既有工程举措,又有生态修复。山西坚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视生态修复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力争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治理思路、措施,从汾河治理时便已开始并得到延续。
为了改善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山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实施治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省政府专门印发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明确各地水权,形成全流域节水新局面。特别是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倒逼沿汾各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17年,流域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万亩。
潇河寿阳西洛段 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全省依托大水网骨干工程,实施“五水济汾”,每年向汾河调引客水5亿立方米左右,合理配置水资源。待大水网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工程建成投运后,这五大骨干工程每年最大可向汾河调水12.3亿立方米。2017年7月开始,汾河流域通过大型水库持续向下游补充生态基流,科学调度中小水库,有35条支流基本实现全年不断流。
同时,山西不断加强水源区保护。目前,已在汾河干流源头和杨兴河、昌源河、文峪河、洪安涧河等4个主要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当地还严格控制流域内地下水开采,加快流域重点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煤与非煤矿山企业有序退出,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2017年,全省共压减地下水1.23亿立方米。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变“输血”为“造血”,由“治标”到“治本”,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流域之病”。“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自然修复”——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七河”生态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松塔水库 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目前,“七河”生态修复还不仅是改善山西生态面貌的重大举措,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山西坚持流域生态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脱贫攻坚等一体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以河长制为抓手,整体实施。
在繁峙县,总投资3.5亿元的滹沱河一级支流赵庄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全力激发美丽乡村建设新动能。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林业、乡村、公路等四大建设。一个“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美丽示范乡村正在成型。
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施治,山西正在实现保护修复水域生态和整合优化发展资源的互促共赢。
多模式创新探索
推动“七河”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
推进“七河”生态修复工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2700亿元的总投资从何而来?
先期实施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投资规模1130亿元,占到“七河”总投资的1/3以上。为了筹措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山西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古交市汾河干流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资金缺口;吕梁交城磁窑河、瓦窑河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成为交城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落地的PPP项目;汾河中游核心区堤外蓄水湿地工程组织启动实施PPP项目试点,安排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1亿元作为政府引导资金,其余70%投资通过PPP模式筹资解决……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取得明显成效,也为“七河”生态修复解决资金难题提供借鉴。
汾河干流介休段景色 郭林生/摄
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各地市县政府是“七河”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对实施效果负责。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立的流域投资公司是“七河”生态修复的实施主体,采取“1+7+N”的公司体系实行市场化运作。
在代县,河道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还利用河滩地实施河道疏浚、光伏发电、生态种植等,与光伏产业、生态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效益多元化、最大化,成为助推代县脱贫的新型模式。定襄县吸引社会资金和能人大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滹沱河干流沿线农民建设万亩生态湿地经济带。
更多的合作模式正在涌现。2018年4月4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汾河干流稷山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落地,总投资2.5亿元,拟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运作模式,合作期为10年。
碧水岸绿,任重道远。“七河”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仍处在起始阶段。下一步,工程将在进一步理顺融资渠道的基础上,攻克难关,全面发力:加快河道确权划界,出台生态用地优惠政策;实施多规合一措施,简化审批手续;出台可量化的奖补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河道生态保护、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储备生态修复技术人才等等。
鸟瞰汾河上游段 杨德新/摄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常书铭在调研中指出,要坚持长远和短期相结合,重点和区域相结合,政府出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产业发展和治理相结合等原则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治理。以钉钉子的精神,从源头抓起,一步一步搞好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
芳草萋萋、水光潋滟的三晋河流旖旎风光,正从生动实践中向我们走来。
来源于:中国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