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南海一号成功出水 今日驶向水晶宫

时间: 2020-08-03 09:14 阅读:

Qyw七二检测-工程检测,教程,报告,记录,程序,考试,标准,招聘,求职等

视频:“南海一”打捞动画演示
水晶宫已准备好“迎娶”“南海Ⅰ号”。
“[BAIKE]南海Ⅰ号”的新家水晶宫地处风景优美的十里银滩。
昨辞“龙宫”
要嫁水晶宫
昨日中午,“南海Ⅰ号”顺利出水,离开其安睡了800多年的“龙宫”。按预定计划,今日结束沉箱加固并脱离华天龙吊臂钢缆后,“南海Ⅰ号”就将搭乘半潜驳XX驶往阳江海陵岛,准备进入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新家。
“南海Ⅰ号”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表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的话,今日中午,“南海Ⅰ号”就有望抵达博物馆水晶宫外的海上码头。随后,打捞作业人员将进行整个打捞进宫过程中又一关键步骤——将沉箱由海上移至陆地。在海洋里安睡了840多年的“南海Ⅰ号”,终于要登上陆地,进入专门为自己准备的新家了。阳江有关部门表示,“南海Ⅰ号”上岸之后,在现场将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目前,众多媒体记者已经从海上转战水晶宫海上码头,等待“南海Ⅰ号”最后的上岸……
“南海Ⅰ号”离海上岸的过程会不会有新的惊险?从登上码头到进入新家的过程是一段怎样的“旅程”?“南海Ⅰ号”在海陵岛上的新家何时“入伙”,又何时开门迎客?这艘已经带给我们无数意外和惊奇的古船身上还有怎样的谜团?她未来又会怎样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入宫”的三大关键步骤、未来的四大看点、古船身上的九大疑团,且让我们一一给您道来。
现场直击
古船出水一刻鞭炮轰鸣
“报告总指挥,‘南海Ⅰ号’起浮已经做好准备,请指示!”“好!南宋古沉船排水起浮!”“南海Ⅰ号”昨日成功出水,平稳地离开了安睡800多年的海洋。本报记者从前日下午开始,始终陪伴在“南海Ⅰ号”周围,记录了这艘古沉船在海洋里最后的一夜和全身出水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前夜:
留下最后的水下影像
本报两名记者在华天龙号上陪伴“南海Ⅰ号”度过了她在海洋里的最后一个夜晚。
21日下午,在华天龙甲板上,省考古所魏峻博士拿着对讲机与水下考古人员不断地对话。他告诉记者,考古人员正在水下拿着水下摄像设备为在海水里的“南海一号”作最后的一些影像记录。“南海Ⅰ号”出水后将永远离开沉睡800多年的海床,为了记录“南海Ⅰ号”最后的水下尊容,他和水下考古人员决定对“南海Ⅰ号”进行留影。
21日午夜至22日凌晨,万籁俱寂。经过试探性出水作业一天的喧闹,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如今孤零零地躺在水中。在大海无边的黑暗中,周围船只探照灯的聚焦使沉箱露出水面的顶部显得异常醒目。
凌晨2时,白天里三层外三层围绕在指挥台的人已经回船舱安睡,本报两名记者仍陪在“南海Ⅰ号”身边。持枪的武装警察依然巡弋在华天龙号各个关键位置,保卫着古沉船的安全。虽然与古船相隔不到10米,不过记者能看到的只有“南海Ⅰ号”顶部那厚厚的淤泥层以及其上面那貌似磁片实则却是贝壳的白色物件。
昨晨:
打捞现场齐聚世界媒体
22日清晨,阳江海域雾蒙蒙。在华天龙号食堂吃过早餐后,记者满怀希望再次来到指挥台,一切依然。“南海Ⅰ号”依旧埋藏在厚厚淤泥层中,船形轮廓依然不见。
与此同时,本报另一路记者随着“南海救101”号救助船驶向“南海Ⅰ号”打捞现场,该船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救助船。上午7时许,天渐渐放亮,海面上雾气较大,并伴有四五级海风。随后,海上又飘起一场零星小雨。天气会不会影响“南海Ⅰ号”完全出水?船上工作人员打消了记者的疑虑,根据准确的天气预报,上午确实有一股冷空气来袭,但会很快过去。如船员所说,10分钟后,小雨果然停了,但是海面的雾气依然很大。
上午9时30分,“南海救101”号冲破浓雾,与华天龙号会合,6名海警荷枪实弹守卫在华天龙号上。华天龙号伸出长长的吊臂通过16根钢索抓住沉箱上面的吊点。
昨午:
90分钟“南海Ⅰ号”整体出水
在华天龙号四周海域航行着20艘船舶。天上还有一架警戒飞机在打捞海域不断地盘旋。上午10时10分,在华天龙号的甲板上举行了盛大的“南海Ⅰ号”出水仪式。记者在华天龙号的吊臂下看到,5月份放入海底的沉箱露出水面约1.5米,沉箱内大多被海泥覆盖,四壁附满了各种水藻、微生物和海贝。
上午10时15分,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华天龙号响起了鞭炮声,随后托着“南海Ⅰ号”沉箱的半潜驳上的4个大水箱同时开始向外排水,海水变得浑浊起来,沉箱慢慢上浮水面。
10时19分,半潜驳的四个浮箱都已经在向外排水,6根定位桩也在向外排水,海面翻起一层层泡沫。沉箱露出水面约两米,沉箱上可以清晰看见“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钢沉井”及“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字样。
2米、1米、半米,随着排水孔和钢底梁的陆续出现,上午11时45分,“南海Ⅰ号”完全露出海面。经过90分钟的时间,“南海Ⅰ号”彻底告别了熟睡了800多年的海洋“温床”,也完成了中国水下考古人员水下考古打捞的20多年的新篇章。
未来:
用来考古研究的时间会更长
昨日,工程人员已经开始对沉箱进行加固。接下来,拥有15吨~20吨拖力的德鹏号拖船将拖着“重任1601”接过了护送“南海Ⅰ号”入宫的重任。
船长何建文说,从打捞现场到“水晶宫”全程约36海里,估计12小时的航程。届时将与海上码头实现对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等潮汐,待驳船与码头达到平行时,将立即拉移沉箱入宫。”
沉箱出水成功让人欣喜,但不见船形轮廓和文物遗迹确实有些遗憾。沉箱出水后,记者遇见面带喜悦的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他说,如何发掘“南海Ⅰ号”文物他们想了两套方案,但还要待国家文物局批准:一是从沉箱自上而下发掘,二是边切割部分沉箱边进行发掘,预计进行发掘也要等待半年左右时间。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乘直升机离开华天龙号前,也对记者说,要发掘文物不能急,现在只是保护研究“南海Ⅰ号”进行了第一步,以后用来考古研究的时间会更长。
进宫动漫
古船坐气囊340米要走三四天
按照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计划,今日一早,装载沉箱的半潜驳将被德鹏号与德华号两条拖船拖向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海上码头。能否稳当地将沉箱拖行约25海里的行程,将是当天的最大看点,“南海Ⅰ号”800年后能否再次上岸,就在此一役。
进宫路一:
沉箱拖航翻到海里怎么办?
据“南海Ⅰ号”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介绍,从打捞地点到海上码头,半潜驳大约需要航行八九个小时。此前,曾有传闻为保持沉箱的稳固,这一运送过程将花上几天甚至10天时间将半潜驳慢慢挪动。
但打捞局已经否认了这一传闻。吴建成说,这一过程其实是普通的拖运过程,大致就相当于拖船再拖一个集装箱。此前,人们曾担心沉箱可能因为风浪出现危险,比如说因为半潜驳颠簸太大而导致里面文物受损,或者沉箱因为固定不够翻落水中。
吴建成说,这些不需要担心。在昨日沉箱完全出水后,打捞局花上数小时的时间对沉箱进行焊接固定,届时沉箱会非常稳当地卡在半潜驳的凹槽内。另外,在沉箱内部的淤泥较硬,可以说“南海Ⅰ号”现在是被牢牢固定在了当中,不会因为一点风浪而损坏,并且,23日出发也是按计划行事,但这个也要看天吃饭,如果出现大风大雨大浪,打捞部门不会冒这个风险去拖运沉箱,一定会再等到一个好天气。
在拖行的过程中,为防止拖船动力不足,除德鹏号主拖外,德华号将协助拖运,而另外还有一条拖船将在旁边作候补,确保到时万无一失。吴建成说,打捞部门曾经成功拖行过重达7000吨的水泥块,经验还算比较丰富,因此有把握完成这一任务。
进宫路二:
古船上岸一天只能挪一米?
从海上将总重达5000吨的沉箱转移到陆地上,过去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在码头上,巨大的吊车吊起停泊船只所载的集装箱,然后转运到码头上。不过,这次古船的上岸过程打捞局完全舍弃了吊装这一步,而创新地采用了气囊拖运的方法,将可以算是巨无霸集装箱的沉箱拉到岸上。
吴建成说,由于海上码头外的航道太浅,这两天有关单位正在加紧挖深航道,迎接半潜驳的前来。在半潜驳到达海上码头后,将选择风浪适宜的情况下靠岸,这样在沉箱下船时可以尽量地避免颠簸。随后,在沉箱与半潜驳甲板的空隙当中,工作人员将向其中穿插气囊,打捞局共准备了24个气囊供沉箱上岸及入宫之用。
穿插气囊后,沉箱将压在了气囊上,随后,岸上的气囊也将保持与沉箱上气囊水平甚至稍微倾斜向下的趋势,这样通过拉拽沉箱,随着气囊的滚动,沉箱就慢慢地挪到了岸上。
吴建成说,岸上的拉移工作都方便进行,就是在水陆交接的时候,将是对工程技术的大考验,这一过程顺利的话,所需时间不长,但如果不顺利,可能要持续几天。在沉箱上岸后,将一直顺着气囊的滚动挪动。由于气囊是软的物体,因此即使有振动,也不会对沉箱内文物造成损坏。
按照预计,从上岸到水晶宫的340米路程,大约需要花上三四天时间,而不是人们当初所传闻的一天挪一米。
进宫路三:
压在下面的气囊怎么抽出来?
沉箱被拖进水晶宫,有关打捞局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但气囊到时如何抽出来,又成了大问题,因为有人担心,如果不抽出气囊,万一今后有气囊承受不住爆了,“南海Ⅰ号”岂不会遭遇大的振动?
对于气囊如何推出,吴建成说,“被压在5000吨的沉箱下,气囊置换可以采取放气的方式。”
吴建成说,到时候,工作人员会在沉箱底下气囊与气囊间的空隙放入垫子,随后,气囊缓缓放气,最后沉箱坐在了垫子上面,气囊则顺利功成身退。
至此,打捞“南海Ⅰ号”正式结束,“南海Ⅰ号”顺利进宫。
数字看“南海Ⅰ号”
20:1987年“南海Ⅰ号”被发现,直至2007年年底打捞出水,已逾20年。
30.5:“南海Ⅰ号”沉于20多米深的海底,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知名地产贸易商船。
800:“南海Ⅰ号”据考为南宋古船,距今已经800多年历史。
2000~3000:我国近海约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朝年代居多,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船只。
60000-80000:根据探测估计,“南海Ⅰ号”船载文物有6万~8万件,其文物总量与一级文物数量接近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有金、银、铁、瓷等类器物6000多件,宋代铜钱1万多枚。
300000000:“南海Ⅰ号”的打捞成本为1.5亿元人民币,用于保存“南海Ⅰ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造价预算1.5亿元,两者相加3亿元。
“南海Ⅰ号”大事记
上世纪60年代: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渔民黄海生,称在水下目击到一艘古代沉船。
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一艘东印度公司沉船,这条沉船并未找到,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1989年11月:中国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与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合作,成立“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沉船进行探测。之后,“南海Ⅰ号”开掘工作因经费问题被迫中断达十几年,但相关勘查工作从未停歇。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挖掘,打捞出文物6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开始制订。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该方案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组织实施。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指挥部,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8日,“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5月17日,为打捞“南海Ⅰ号”量身打造的500余吨沉井正式下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全面启动。
2007年8月28日,巨型沉井开始横穿第一根底梁,直接决定沉船打捞成败的“海底穿针”关键一环启动。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沉船起吊并浮出水面。
2007年12月22日,“南海Ⅰ号”整体出水。
九大疑团
古船从广州出发?
船员遇难或逃生?
“南海Ⅰ号”始发港口是不是在广州?当时准备开往哪里?木质船为何千年不腐……今天,本报选取了“南海Ⅰ号”最具代表性的9个悬疑话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广大读者逐一解读。
谜团一:“南海Ⅰ号”出海后遇台风沉没?
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魏峻昨天向记者介绍,对于这艘船沉没原因,现在还缺少确切证据,在这个海域附近,没有礁石,这条船触礁沉没的可能性比较低,全是泥底,水流情况比较复杂,南海海域受台风和气候变化比较大,有可能是受海况影响比较大。
谜团二:“南海Ⅰ号”始发港就在广州?
对于始发港在哪里,争论较激烈,一些专家认为,在沉船上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文物,而出水的瓷器是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产的,因此始发港在泉州等地。而另一些专家则提出不同观点,如此多的文物只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采购,而在宋代初年,广州是全国各地瓷器集散地,“南海Ⅰ号”可能从广州一次性采购全部瓷器,集中上船的,因而始发港应该在广州。
对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家启有自己的观点:当时对于出海到国外的商船,其始发港宋朝政府都有一定的规定。假如发往南方或西南诸国的商船,一般要从广州出发。即便是从泉州出发,也应该先从泉州,再航海到广州,办理出国手续。
谜团三:“南海Ⅰ号”开往西亚?
专家们普遍认为,“南海一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沉没朝向应该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通过这个朝向大概可判断当时“南海一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另外,船上出水的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沉船上还发现两具眼镜蛇遗骨,专家认为,船上可能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据此可推测该船当年是开往印度、西亚。
谜团四:“南海Ⅰ号”准确的沉没时间?
有专家认为,从“南海Ⅰ号”出水的1万多枚铜钱和银锭,其中最晚的为南宋建立后20年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南海Ⅰ号”大约沉没在南宋初年,可能为宋高宗时期。但亦有专家认为,这个日期只能等到“南海Ⅰ号”露出真实的面容后才能确定,这是因为目前打捞上来的文物只是集中在其中一个船舱里,只有在其他船舱打开后,发现其他文物后才能下结论。
谜团五:古沉船主人是谁?
“南海Ⅰ号”打捞以来,出现的文字都是在瓷器的底部,分别为“李大用”、“六哥”、“林花”和“李长保”,这些应该为人名。海底探测发掘中,先后发现风格独特的金腰带和金手镯,可能都是外国商人佩戴的饰品。而这些人究竟是谁呢?船主?窑主?瓷器订户还是其他?但可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也有人作为了大胆猜想,认为船主可能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他为了躲避元兵的围剿,很有可能从杭州出发,经过宁波,由舟山登船入海,乘的就是“南海Ⅰ号”。
谜团六:船上人员遇难还是逃生?
迄今为止,沉船上一直没有发现古人骸骨。专家表示,“南海Ⅰ号”是一艘木船,一般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而且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船身并不算庞大,门窗不高,沉船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则要看运气和当时沉船遭遇的海况了。
谜团七: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谜团八:能否找到指南针?
宋代航海是中国航海的全盛时期,技术成熟,尤其是指南针,举世闻名。可惜中国古代航海之宝——水浮式指南针至今没有实物被发现。“南海Ⅰ号”极有可能在这方面实现历史突破。古船中,水浮式指南针多放在驾驶室正中间的暗楼里,一般人不能随便触动,因此随船体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大。
谜团九:船上铁锅在佛山制造?
“南海Ⅰ号”上不仅载有大量瓷器,还出水了成叠的铁锅,它们都是放在瓷器之上的,铁器比瓷器重,为什么这样装?对此,有专家分析,在宋代,广东佛山的铸铁业十分发达,一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前,佛山都是中国最大的铁器出口基地。“南海Ⅰ号”可能是始发于广州或者福建等地,装上瓷器,然后到佛山装上铁锅等铁器。
古船看点
欲睹真容
或等五年
此前,水晶宫的建设方曾向记者透露,“南海Ⅰ号”被请进水晶宫后,将把文物考古发掘与旅游开发展示相结合,用这种方法来维持“南海Ⅰ号”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并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看点一:
半年后或进行文物发掘
负责此次打捞过程文物方面工作的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魏峻表示,由于技术不成熟,要打开沉箱可能要等到5年后。那在这几年当中,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游客只能看到一个巨无霸沉箱和“南海Ⅰ号”顶上那厚厚的淤泥吗?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我国现在进行文物发掘一般都属于抢救性发掘,就是当文物受到一定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水下沉船,由于大多存在于浅海渔业区,渔民拖网等无意识的行为可能都对文物造成损坏。“南海Ⅰ号”沉船被打捞起来后,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不会急于进行发掘,而市民要观看文物发掘的情况,有关部门会根据群众的需要以及市民观赏对考古发掘的影响方面去判断进度。现在预计半年左右,可以对沉箱内文物进行发掘。
省考古所魏峻博士:虽然考古发掘不会马上进行,但在水晶宫完全建好后,会有展厅对“南海Ⅰ号”此前出水的文物进行展示,包括各种精美瓷器、金银铜铁器皿等,另外就是对“南海Ⅰ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情况的介绍。
看点二:
考古发掘有两种方式可选择
对游客来说,人们最关注的还是沉箱里面还藏有什么文物,考古人员将进行怎么样的发掘。魏峻已表示,目前国内尚无此类技术将沉箱当中的淤泥固定,并将水分置换出来,随后将沉箱打开,因此贸然打开沉箱将可能散架,文物部门不能冒这个风险。那半年后究竟将怎样进行考古发掘呢?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现在我们考虑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考古发掘。一种是由上往下式,即沉箱不打开,考古人员潜入水晶宫的水中,从沉箱上面“南海Ⅰ号”顶部的淤泥层进行发掘,逐渐发掘到底下。有记者问,不过这一方式,游客可能只能看到上面发掘的部分,不能从四方对船的面貌进行观看。
我们还考虑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首先将沉箱四壁上端一小部分切割一圈,再将这部分沉箱分离,然后再对分离后露出的沉箱内淤泥进行发掘。由此循环,只要在保证“南海Ⅰ号”完好的情况下,可一圈圈切割一圈圈发掘下来,这样等发掘到最后一圈,“南海Ⅰ号”也可以整个呈现出来。
但这些方案目前仍未确定,最终需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看点三:
古船或将有“邻居”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此前曾向媒体表示,南海海域至今发现的古沉船有近百艘,水晶宫再放两艘沉船也是很有可能的。记者采访水晶宫建设单位时,有关负责人也说,目前在水晶宫内已经预留了足够的位置,可以放两三条古代沉船,届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可能成为各个朝代沉船的展示厅。
省考古所参与筹建水晶宫的博士曹劲:水晶宫确实已经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放置第二艘、第三艘沉船,是可以的。但从实际操作来说,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能不能再在附近找到同样一艘船,也需要整体打捞,这些都很难说,因为每艘沉船所处的水文环境、保存状况都不太一样。此外,尽管根据资料推测,阳江海域有很多古沉船,但要真正找到它们,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只能说,在设计上有这样的考虑。
基于此,首先要确保“南海Ⅰ号”安全进驻“水晶宫”,现在不可能为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去考虑,只能说预留一定的空间,在保证“南海Ⅰ号”正常入馆和日后观赏的前提下,再去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也许将来有一条很小的船,可能很顺利就进来了,如果太大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看点四:
将围绕古船开展文化活动
水晶宫正式对外开放后,将如何进行开发?
曹劲:这个问题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已经进行过研究,整个博物馆共有12万平方米的土地可供开发,现在只用了一部分,我们还预留了大量土地用于后期开发。水晶宫地处风景优美的十里银滩,有关方面将以“南海Ⅰ号”为主题,开展水上旅游和文化休闲活动。
在水晶宫原来的设计方案中,有关方面还曾设计过一个巨大的透明容器,就像电梯一样,沉入水中后,可环绕“南海Ⅰ号”运行,进而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的观赏“南海Ⅰ号”。但由于工程造价的关系,方案被取消,看将来这个方案有没有机会实现。
船舶、考古专家
“南海Ⅰ号”打捞出水期间,本报从全国各地遴选出3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团亲赴阳江,见证“南海Ⅰ号”出水,全面解读“南海Ⅰ号”的考古价值及文化内涵。组织专家团现场旁观“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历史性时刻,这在参与“南海Ⅰ号”出水报道的近百家媒体中,还是唯一一家。
今年已经78岁高龄、撰写出中国首部船舶通史性专著的中国造船史专家席龙飞教授,在获悉南海Ⅰ号即将打捞出水后,兴奋不已,并欣然接受本报邀请,亲赴阳江担任本报“解说”顾问。
“全国已经打捞出水的海船中,没有一艘是完整的。《中国造船史》再版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南海Ⅰ号’写进去”。作为一名长期研究造船历史的专家,席龙飞非常看重此行,“你们报社请来这么几位权威专家,大家一起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不管是对学术界,还是对普通市民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老教授对自己研究的造船史中又多了一个重要的鲜活素材而高兴,同时也对本报促成此次阳江之行深表谢意。
杜玉冰,原宁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对中国古代瓷器颇有研究。自“南海Ⅰ号”发现之日起的20年间,一直长期关注并跟踪“南海Ⅰ号”相关动态,并与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人员张威等人,结下深厚友谊。其所著《驶向海洋》一书,专章讲述了“南海Ⅰ号”从发现到开始整体打捞的曲折历程。
杜玉冰坦言,此次在阳江亲身见证南海Ⅰ号出水过程,并能够与另外两位其他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交流,让她获益匪浅,思维开阔了很多,对于“南海Ⅰ号”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学术就是这样,不一定非要评出个是非对错,但一定要有交流碰撞,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昨日下午5时许,刚从浙江舟山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少将,风尘仆仆赶赴阳江。郑明表示,《广州日报》这次关于南海Ⅰ号打捞的报道,海陆空全面出击,不但气势磅礴。而且相比其他媒体,报道更权威、更负责任,更有前瞻性眼光,《广州日报》除了采访打捞局、文化部的专家学者外,还将古造船专家、航海技术、对外贸易、考古专家等跨学科多学科的专家组织到一起,组成强大的专家采访团到阳江海陵岛进行网络直播,这在所有报道“南海Ⅰ号”打捞的媒体中是一个创举,不但对读者全面了解南“南海Ⅰ号”有普及知识,更为今后文化部门研究“南海Ⅰ号”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来源:广州日报Qyw七二检测-工程检测,教程,报告,记录,程序,考试,标准,招聘,求职等

<a href=http://qejc.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七二检测</a>建筑设计

七二检测建筑设计

20万粉丝共同关注,建筑师的网上家园,追踪全球最新行业资讯、享受业内海量项目案例、分享设计大师经典作品。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七二检测建筑设计zhulongjz,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每日为您推荐建筑行业最新、最热、最好玩的资讯!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