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3载艰苦建设将完结 三峡大坝20日全线到顶
今晨4时最后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三峡大坝明天全线到顶
13年艰苦建设将画上句号
今天凌晨4点,[BAIKE]三峡大坝坝顶的最后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施工人员将连续奋战30多小时,预计到20日12时,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将全线到顶,长达13年的艰苦建设也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凌晨3时,三峡工地上月明星稀,人声、机器声交织,两岸空立千年的山崖默默注视,仿佛在见证一个巨坝的诞生。
3时43分,第一罐[BAIKE]混凝土拌制完成。4时整,三峡大坝主体工程最后一仓混凝土正式开始浇筑。工人们称之为“开盘”。第一方混凝土从胎带机落下,从密密麻麻的钢筋网缝隙中落入海拔182米高程的仓底。一个小时后,第一个单元仓号浇满。工人们把混凝土抹平,这道工序被称为“平仓”。
据现场负责人王新平介绍,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量约为1017.5立方米,将分6层浇筑。专家何小鹏表示,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钢筋结构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两厘米范围之内。截至发稿时,工程进展顺利,第一层混凝土已经浇筑完毕。
明日三峡大坝全线封顶3万尾中华鲟等幼苗放流
昨天从位于宜昌的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获悉,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封顶当天,将在长江放流中华鲟幼苗和胭脂鱼幼苗各3万尾。
“特意选择这一天放流,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大坝对鱼类的生态环境有影响,但通过加强保护和科研,它们同样可以活得很好。”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笑着对记者说。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它诞生于1.4亿年前,见证了三峡从古到今的变迁,因此,它的命运格外受人关注。近年来,中华鲟的数量和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稀有物种的担忧。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陆续在葛洲坝下游规划建立了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在长江口规划建立中华鲟幼鱼保护区。据刘灯红介绍,中华鲟研究所多年来陆续向长江放流中华鲟鱼苗近500万尾,并已形成稳定的生产繁殖体系。另外,中华鲟研究所利用成熟的野生亲苗繁殖培育了20多尾中华鲟。它们差不多15岁了,距离性成熟期只差最后3到5年。一旦培育成功,人工第二代中华鲟将接受野化训练、DNA鉴别等,最终放流回长江补充野生种群。
“如果人工第二代研究取得突破,中华鲟不但不会灭绝,还会活得越来越好。”刘灯红语气坚定地说。
三峡大坝具备全线挡水条件
18日,三峡大坝最后一道挡水门顺利吊装完毕,这标志着三峡大坝已具备全线挡水条件。现场一位工程师告诉笔者,挡水门在机组运行期间,当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可快速下到孔口,切断水流,保护机组不受伤害。
据了解,挡水门是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基坑进水、三期围堰拆除,以及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的控制性项目。三峡大坝共26个挡水门,昨天最后一道挡水门安装完毕,标志着三峡工程完全形成了防洪挡水功能。
三峡大坝26个挡水门全部建成标志完全形成防洪挡水功能
18日,三峡大坝最后一道挡水门顺利吊装完毕,这标志着三峡大坝已具备全线挡水条件。
昨日,在距离右坝入口大约300米处,三峡大坝最后一道挡水门正准备吊装。据了解,挡水门是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基坑进水、三期围堰拆除,以及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的控制性项目。
现场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挡水门在机组运行期间,当机组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可快速地下到孔口,切断水流,保护机组不受到伤害。据了解,三峡大坝共26个挡水门,昨天耗时40分钟,安装完了最后一道挡水门。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完全形成了防洪挡水功能。
壮哉,三峡大坝!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世纪的夙愿,几代伟人的勾勒,在经过长达13年的建设后,就将变成现实。
记者从宜昌市区驱车西行30余公里,进入长江西陵峡。淡淡雾霭中,巍巍三峡大坝,恰似银龙卧波,展现在这雄奇瑰丽的山水画卷里。
距离大坝愈近,坝身的宏伟气势带来的崇高感便愈强烈。极目远眺,大坝左侧是一泻千里的滔滔长江,右侧则是平静如画的库区平湖。一个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巨人,就那么将奔涌而下的滔滔长江水拦腰截断。你可以想像:185米是它的高度,相当于一座50多层高楼的高度,而它的长度是2309米——这是何等庞大的一个巨人!
眼前这个一目无法穷尽的庞然大物,包容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它的躯干,拥有世界最大的发电厂房,整个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发电量为847亿千瓦;它的脚下,排列着世界导流量最大的泄洪孔,具备11万立方米/每秒的巨大泄洪能力;它的背后,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
壮哉,三峡大坝!
它曾经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诸如它一旦被炸毁,长江下游岂不是要全淹?它的修建是否会造成地震频发?等等。
但随着大坝全线建成,这样坚定的声音开始出现:
它能挡住“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它的地震设防达到7度;一般的常规武器甚至恐怖袭击难以撼动它敦实的身体;就连核战争,它也有能力提前应对。
也许,面对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大坝,我们惟有赞叹:中国人,总是善于创造奇迹。
大坝上那些动人的脸——记者采访工地劳动者见闻
我为大坝画标尺
就在大坝主体工程即将全线到顶时,尤大军和自己的5个同乡也开始到大坝上工作,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大坝的侧面。
“我们负责为刚建成的坝体绘制水标,就是水位线。”尤师傅告诉记者。尤师傅和5个同乡是一个星期前刚刚来到大坝的。因为二期围堰即将爆破,大坝右岸也将蓄水,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院测绘人员已经将水位线进行测量,尤师傅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在大坝侧面将水位线毫无差错的绘制在坝体上。
这个听上去很简单的工作,其实十分不易。6个人一般早上7时左右到大坝,然后必须有一个人进入吊篮,人和吊篮一起沿着坝体放下,人就凌空在吊篮内,在坝体上根据测绘人员的指挥,用油漆一米一米的绘制水标。一个人在下面绘,另外的人要在坝上保护,相互用步话机联系。最不易的是,吊篮内的工人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天,吃饭、喝水都由坝上的人用绳索递下去。每绘完一米,坝体上的人就要将吊篮往上拉上一米。尤大军他们每天只能绘制10米左右,而水尺一直要绘到180米以上。
“吊篮里面的人离地面少说有大几十米,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尤大军感慨道。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坝二期围堰爆破后,右岸坝体迎接蓄水,现在在坝体绘制的水标,将大大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大坝蓄水水位的变化。尤大军和自己的老乡绘制水标工作,可能将持续到6月。
我为大坝来浇水
45岁的付敏勇是秭归县茅坪县人。5月18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大坝坝顶最后一个浇筑点时,他正拿着水管为周围的大坝顶部浇水。
“浇水必须每半个小时进行一次,而且我们还要负责周围坝顶面的卫生。”付师傅边浇水边告诉记者。付师傅来大坝工作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主要任务就是为刚刚建成的混凝土浇水,这是必须的工程保养工作。付师傅如今很感激三峡工程,就在来大坝之前,自己想都没有想过会在国家这么大的工程上服务。现在,付师傅每天按时来大坝上班、下班,也过起了拿工资的生活。为了保障刚建成的工程保养,浇水工作必须24小时进行,尤其是高温天气,为此,付师傅每天来大坝都从家里带中饭和水,到了午饭时间就在工地吃。
“1997年大江截流,当时李鹏总理来工地,到处都人山人海,我也在旁边看了的。不过人实在太多了,想靠近点都不行,没想到,现在自己也为三峡工程服务了。5月20日大坝到顶后,我还要在这里继续浇水。”说到这里,付师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坝上女工增色彩
大坝上不仅是男人们的世界,那些可爱的女工也为大坝增添了更多的动人色彩。记者在大坝上采访,她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形象让记者感动不已。
昨日下午2时,一群女工在坝面上紧张地清理着杂物,烈日的暴晒让她们皮肤黑黝黝的,汗水湿透了后背。实在支持不住时,她们就来到一个巨大的吊车下,就着一点阴凉休息。一名女工拿起随身携带的水壶,仰起脖子,咕噜咕噜一阵猛灌。
40岁的女工李师傅负责开皮带机(负责传输建筑材料的机器)。她说,她从云南老家到三峡工地已经工作8年了,和她做一样工作的还有3位女工。
“我很想家人。”她毫不掩饰地说,8年里她只回过4次家,只有一次是在春节回家的。平时想读高二的小孩了,就只能打电话。她说:“不过,看着大坝一天天高起来,也很有成就感。”
记者看到另外一位开塔吊的18岁姑娘王燕,许多男同事朝空中的她喊:“快探出头来,叫记者给你照相。”王燕听见后,发出了咯咯咯的笑声,但因害羞没探出头来。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