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楼盘“认错”杜绝“楼薄薄”须夯实监管制度
继无锡阳光城市花园三期B区曝出了“楼薄薄”事件后,5日,开发商阳光置业公司终于向媒体表态:楼板厚度与设计标准不符,他们承认错误。与此同时,无锡市建设局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开发商对楼盘全面复查;对开发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具体建设及操作过程中是否违规进行调查。
对于开发商的“认错”,业主们并不买账,因为不管是开发商的“自查”,还是委托检查,均未与业主达成一致,业主与开发商仍处在“自说自话”的对立状态。因此,大多数业主们都寄希望于建设主管部门能够查清责任,为业主们主持公道。但是,事后的追责,总是比事前的监督要耗费更多的成本和精力。两个月前,浙江桐乡的某楼盘同样发生了“楼薄薄”事件,业主们为了证明自家的楼板确实有问题,纷纷亲自打洞测量。如果不是监管的不力,业主们也不会以这种最原始的“开膛”方式维权。
脆弱的楼板,暴露了脆弱的楼市监管环境。表面上看,商品房从开始施工到竣工验收,有设计、勘察、监理等多方参与把关,环环相扣,甚是严格,怎么还会发生如此明显不符合设计图纸的问题?但实际上,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开发商聘请的,施工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监理单位也不太会轻易干涉。而竣工后的验收环节,负责验收的工程质量监督站也只是走程序,停留在图纸上的验收,又怎么可能替房屋质量把关?正如一位建筑行业人士所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五方’之间都是合作关系,都有利益分配,对工程质量几乎不可能有不同意见。”五家并一家,甚至连监理费用也是由开发商支付,监理方当然是“吃人手软,监而不理”了。
在当前商品房预售制成普遍情形的交易环境下,买房人只能先付款、后拿房,许多买房人通常只有在交付时才能真正接触到自己的房子,此时就算发现再多问题,也已经处于被动地位,何况一些房屋在实际居住过程中还会逐渐暴露出“暗伤”。在此现实情境下,广大购房人所能依赖的,往往就是建设主管部门的事前把关。唯有加强监管,才能杜绝“楼薄薄”、“楼脆脆”现象的再次发生。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