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西成客专应用BIM技术 快马扬鞭贯陕川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快速度推进,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陕西,一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给陕西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更好地展示全省上下加快建设“三个陕西”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推进项目引领,本报从即日起开设“追赶超越新陕西——进工地,访工程,促建设”专栏,展示我省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推动陕西在追赶超越中取得新成就。
“赶紧开通吧,这样就不用开着车去旅游了。”
“到时高铁嗖嗖嗖的,比坐飞机方便多了。”
“早上在西安喝胡辣汤、中午在成都吃麻辣火锅,晚上回西安吃秦镇凉皮、在家里睡觉。”
一开年,新浪微博“陕西身边事”上,网友们就开始了对西成客专通车后的种种畅想。
西成客专是西安经汉中到成都的客运专线,其中,陕西境全长343.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预计2017年建成通车,届时西安到成都只要3个小时,到汉中1个小时。
大家的期盼,是工程建设者最大的动力。
人勤春来早,春来人更勤。2月26日下午,迎着猴年初春明媚的阳光,记者走进西成客专1标正线长度29.3公里施工现场。
35米高的TLJ-450型提梁机巍然耸立,拌合站、梁场等构筑群错落有致,架桥机将一片片箱梁稳稳地坐落在桥墩上、压路机来往穿梭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高铁作业图景。
1标的施工单位、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总工程师赵红刚告诉记者,截至2月26日,他们已累计完成产值21.7亿元,占合同价的83%。今年,标段将全面进入桥面系施工。
在施工场地记者看到,这里,没有刺耳的嘈杂、没有飞扬的尘土,是一种全新的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施工模式,正改变着传统铁路建设中“傻大笨粗”的方式,引入了“互联网+”信息化带来的全新铁路施工管理思维。
原来,由于施工里程较长,施工现场很难实现全面监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铁一局项目部创新思维,决定将“互联网+”应用在高铁建设中。
在高铁路基填筑工程中,传统作业模式无法实时记录和检查现场填筑整体压实度情况,容易出现漏压、过压,导致后期路基部分出现坍塌和沉降等质量问题。于是,中铁一局以此为突破口,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路基压实系统。
去年3月,他们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发的、全国高铁首个“路基连续压实应用平台系统”率先在全线应用。
这套系统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通过施工机械上的GPS卫星定位功能,可掌握碾压机所在的线路设计位置;通过机械轮碾上的振动传感器,可将碾压相关数据通过3G模块传输到700公里外的成都市的系统后台服务器,系统服务器实时将这些数据进行解读,并将分析处理后的质量数据,迅速传输到互联网工作系统平台上。这时,司机通过驾驶室安装的电脑屏幕、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终端和互联网管理平台都可以看到质量数据。
可以说,互联网+铁路技术管理,让高铁质量隐患无处隐藏。
在西成客专,一项被称为“BIM”的互联网+施工技术也被应用于施工。BIM,是指基于三维数字设计和工程软件所构建的“可视化”数字建筑模型,多应用于房建领域。三维数字模型可为现场管理各施工环节的人员提供包括各种隐蔽管线在内的“可视化的模拟分析”。
根据工程结构特点,中铁一局把BIM技术引入施工中,利用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提前将工程结构出现的构件碰撞部位进行优化,安装时可参照三维模型准确就位安装,有效避免了“打架”现象。
此外,他们还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混凝土生产、物资管理等相关环节。如在拌合站,每一罐混凝土数据都能实施监控,质检员要进行电子签名,如果出现不合格,业主马上就能知道。
在西成客专全线,互联网与高铁施工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我国高铁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使得工程势如破竹向前推进。
去年9月18日,经过29个月的艰苦努力,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老安山隧道顺利实现贯通,成为首座成功穿越秦岭的高铁特长隧道,比合同工期提前4个月。
12月1日,“西成客专”陕川交界第一隧道——宁强毛毛山隧道顺利贯通。
今年2月3日,西成客专位于川陕两省交界处的七盘关隧道正式贯通。
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陕西境内隧道完成设计的90.9%,22座隧道已贯通;桥梁完成设计的82.9%;路基土石方完成设计的52.5%;无砟道床完成设计的17.2%。
面对接下来繁重的建设任务,正在1标梁场协调的工区经理马永林说:“我们现在是24小时不停点地进行箱梁的预制,再苦再累,也要咬紧牙关挺到西成通车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