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

作者:墨临 时间: 2019-03-08 00:00 阅读:
“世间万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或依然生机,或岁月尘封,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只要留下一丝踪迹,人们就会对他有所研究有所利用。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沧桑变化也带给我们后人无尽的瑰宝。”而对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研究更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每个建筑背后的“故事”。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2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
——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作为七二检测2018年收尾的系列讲座,从十一月末开始,历时两个月,在19年年初成功收官!在此期间,我们跟随各位大师的脚步,了解了近些年国内外城市的变迁以及建筑的发展史,每一位都为我们带来了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历程。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些精彩内容吧!

T11JK_ByEv1RCvBVdK_0_0_760_0.jpg


1
近代化与本土化——鼓浪屿百年建筑流变
T1hAY_BKbv1RCvBVdK.jpg

讲师介绍:钱毅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工学博士...

2009年,受到清华大学遗产中心的邀请,钱毅老师参与了鼓浪屿的申遗文本的撰写的团队,从此之后就和鼓浪屿结缘。本期讲座钱毅老师就主要分享了鼓浪屿近百年来这段建筑历史和它的意义 。

壹·本土传统的积淀
宋末元初的时候,也就是在13世纪初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小岛上已经开始有这人移居,他们的这些移居的居民,主要是以这种耕作,捕鱼,海上的贸易为生。慢慢的岛上就形成了一些聚落,到了17世纪初的时候,就是明末的时候,闽南的名士和丁一中,还有池显方,他们先后登上了鼓浪屿。

T1RKh_ByhT1RCvBVdK.png

“鼓浪洞天”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眼中这座小岛宛如人间仙境的状况。直到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之前,鼓浪屿岛上的建筑,除了日光岩寺等祠庙类建筑外,主要是富有闽南特色的被称为“红砖厝”的传统院落式住宅建筑。

T1DAE_BmbT1RCvBVdK.png
T1MAE_B7dT1RCvBVdK.png

贰·外来建筑的传播
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外国人开始在开埠地开展建设活动,众多外国传教士也允许进入中国大陆传教建教堂,西方建筑开始成规模地进入中国。

T1N2A_BjhT1RCvBVdK.png

我们从这张1880年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到,19世纪下半叶,鼓浪屿的西方人建筑,除了少数教堂、仓库等之外,基本上都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3
1880年鼓浪屿鹿耳礁海边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群

事实上,当时鼓浪屿大多数的西方人建筑也不是出自职业工程师或建筑师之手,而是由传教士等业主与当地中国工匠配合完成。19世纪下半叶,鼓浪屿西方人住区建设逐渐初具规模。

T1GOL_BKET1RCvBVdK.png

进入二十世纪初,随着鼓浪屿进入工部局洋华共同管理时代,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回乡定居华人华侨增多,鼓浪屿华人洋楼的建设量逐步增多。

叁·多元风格的建筑引用
1903 年,《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生效,鼓浪屿进入了新的时期,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鼓浪屿由外来多国侨民、本土居民和还乡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和管理,发展成为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4

在原有的闽南本土文化及西方人注入的外来文化基础上,越来越强大的返乡华侨群体为这个时期鼓浪屿的营建活动注入了活力,各种风格的华侨洋楼建筑及其宅园、沿街商铺、公共建筑陆续建成,表现出融合多元文化的特质。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5

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在鼓浪屿风靡开来。

T1s2b_BjhT1RCvBVdK.jpg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外墙大都用具有本地特色的全顺密缝砌法的胭炙砖进行装饰。装饰塑形方面采用地方传统吉祥图案等装饰题材与西方古典建筑装饰的融合。

T1Y7V_BjLT1RCvBVdK.png

大量采用20世纪20、30年代风靡世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装饰也是其重要特征。
鼓浪屿本土化近代建筑发育形成并表现出强烈活力的历史进程,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世界建筑近代化进程的国际化大潮中,本土建筑文化如何存留,并且有机的融入本地近代建筑的发展,进而焕发新生命力的生动实例 。

2

 华人的空间实践与建筑形式
1552033378112.jpg

讲师介绍:罗  晶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ALCOR Studi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罗老师的讲座选取移民海外的华人做为研究案例,他们离开中国、离开家乡,然后去到了国外, 在海外生活了很久,对于他们来说那里就是第二个家乡,也就是异乡之乡。

T1EJx_BX_v1RCvBVdK.png

罗晶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空间的关系,它与其所在的社会背景、政治、文化、经济等等各个因素相互勾连,从而产生相互的影响,那么建筑和社会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互相的作用力呢?

唐人街对于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为在国外的华人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家乡的气氛和物质资源。所以本次讲座探讨的话题也聚焦在唐人街这个特殊的地方。

T13Kx_ByKv1RCvBVdK.png

全球的唐人街其实非常的像,都有标志性的中国元素:红灯笼、中文的牌坊和招牌,不是很正宗的中国菜,都透露这特殊的气质。

这些中国元素的东西,似乎隐约在说一个叫做中国性的问题,但中国性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它是否就是唐人街的这些元素?那么这些元素在中国国内又是怎么样一个状态?

T10Jh_BsLT1RCvBVdK.png

中国的设计师们隐隐约约都有一些感觉,就是中国和唐人街之间可能有着相似的地方,有着同根性,但是同时他们在文化上着好像又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6

唐人街可能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典型的一个,它的整个城市的兴衰完全是根据外界对于他的一个法案,或者说法律的变化来进行的。唐人街的确⽴与巩固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
 
华人的空间实践与建筑形式——罗晶_9
  
原因有三:
1、华⼈人移⺠民社会内部发展;
2、外部排华运动;
3、 移出社会清政府的软弱外交。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7
在华人对于中国性或者是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一些因素:

第一是建造⾃我。比如说公所的建筑和堂的建筑,维多利亚建筑的中式阳台,还有分租合住的经济公寓,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或者自我生存的需,同时特殊的中国性的建造,来吸引美国人进行一些商业的消费。

第二是异托邦的形成固然来源于外部忽视与排斥的条件下离散华⼈内部的⾃主构建,然⽽,其空间结果却在极⼤程度上受到了他者暗暗投射的注意⼒的影响。⼀种均质的、族群性的空间建构,正是全然为族群他者的意识形态服务的。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8

唐⼈街的延续:
• 政治上多元文化主义的推动
• 亚裔美国人族群作为共同体的崛起
• 原有居民开始向主流社会争取自身利利益
• 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发展与巩固

在空间排序的⼿段下,城市的地理分区建⽴了⼀种道德性的距离,唐⼈街成为其所在城市⻢赛克中的⼀块,与其他区域相互接触,却并没有相互渗透。

华人的空间实践与建筑形式——罗晶_17
⽽正是通过这种空间秩序,城市对于离散华⼈聚居地的包容成为可能,因为它建⽴了⼀种被掌控的联系,空间成为具有潜在冲突的⾃我与他者之间的中介。

唐人街的整个空间最终是由华人移民移出社会和移入社会三者之间的张力,形成一个物质空间。

3
 帝都来信:王致诚与中西文化交流
T1nAK_ByYv1RCvBVdK.jpg

讲师介绍:段建强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
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


本期讲座,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段建强老师分享他在对西方传教士王致诚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有关中西园林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的思考与观点 。


壹·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段老师认为,王致诚在内的西方传教士们在中西文化交流里面首先进行的是世界观的交流,而不是宗教信仰的交流,也不是文化差异的教育。世界观的交流,使得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通过具体的人之间进行碰撞,进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T1kAh_BCET1RCvBVdK.png
三王来朝_波提切利
(王致诚曾赠送给康熙亲手绘制的三王来朝图,可惜并没有在历史中保留下来。)

受到西方文艺复兴影响的西方传教士,在为中国皇帝服务绘制画像时文化冲突不断,但也因此产生了独具中西特色的独特作品。

贰·有效沟通东西方的交流
王致诚等传教士通过耶稣会士的书简,把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布局,崇尚借景对景的这种做法,介绍给欧洲的时候,为什么会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他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是从自然观到审美观的完全不同的差异造成了巨大文化碰撞。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9
当时在欧洲世界非常著名且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标志——南京大报恩寺塔

第二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基础与中国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使西方人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憧憬和想象。他们甚至把中国作为一个人类文明成功的高级样本介绍给西方世界。
T1e7W_B_CT1RCvBVdK.jpg
伦敦邱园塔可以看到南京大报恩寺的影子

叁·文化交流中的启示
启示1:中西方历史互通的通道往往就是像王致诚这样的人物串联起来的。
启示2:从文化的角度,要有更大的文化的包容性,去看待这种文化交流的这种进程和现象,也要通过这种现象去深入的追追寻到底是哪些文化的动因。
启示3:多元的开放的心态对我们反思当代当代的文化交流,当代的文化实践,当代的理论历史学术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
 近代沈阳城建筑文化变迁研究
T1nAK_ByYv1RCvBVdK.jpg

讲师介绍:段建强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
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

本期讲座刘思铎老师就通过介绍近代1858年到1931年期间沈阳城建筑文化的变迁,让大家感受沈阳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
壹·沈阳城古代史简介

T1QOW_BvCT1RCvBVdK.png
从辽代到元代到明代,沈阳城城市演变格局

康熙执政期间,为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康熙定规在沈阳城外修筑一个近似圆形土墙,我们叫它“郭”,内城外郭的时期,盛京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局。

贰·沈阳城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上将1840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但是从建筑史学研究来讲,建筑近代史研究以1858年为沈阳城的近代史开端,因为在这个时间阿牛庄营口开埠,真正的西方外来文化开始进入到沈阳,建筑的文化开始出现了变化。

内外同构背景下的传播动力与契机
(1858年——1911年)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牛庄成为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得以在内地游历和通商。天主教教士在沈的自由传教,也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受西方文化影响建造的西式建筑。
建筑文化传入特点:
1、传入重点:重形式——功能与技术
2、传入观念:适应性——改变与创造
3、引入强度:潜入式——高调与治愈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1奉天旧照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21872年2月,英国罗约翰牧师在奉天东关修建基督教堂——东关礼拜堂

革命与建设
(1912年——1928年)
1912年到1928年期间,奉系军阀执政期间,沈阳城作为全国一个很重要的军阀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政治:以奉抵华,中日对抗
2、经济:以工为主,以商养军
3、交通:以轨代船,陆争水艳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3

市井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街商业街,是皇太极最开始城市规划改革时定的那一条街,在清朝叫四平街,取名是四季平安之意。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4

中街的建筑特点是:南面建筑是低的,北面建筑是高的。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5

用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来看,它首先是保证了这个街市的光照,冬季也能挡住寒风。从当时城市规划角度,中街在沈阳故宫前面,建筑退让了故宫的保护范围,不会对故宫有视线遮挡,满足了当时建筑限高的要求。

5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早期发展的研究
T11dY_BKVv1RCvBVdK.jpg

讲师介绍:刘亦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城市史;近现代建筑保护...

壹·新中国建筑生产机构的分类
1)市属设计院:1949年公营永茂建筑公司(北京设计院)
2)中央部委直属设计院:1952年华东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华东院);
3)设立建筑学系的高校的建筑设计院

贰·高校设计院的创立与早期发展研究
1)创建的时代背景
2)在组织、人员、运营等方面与一般设计院的区别
3)清理高校设计院的发展历史对了解新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乃至研究新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之意义


6
 8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发展概述
T1aJD_BXKv1RCvBVdK.jpg

讲师介绍:张向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现代建筑比较研究、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壹·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 经济战略转移: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建筑文化开放:结束了建筑界的“建筑政治”现象
  • 建筑教育重启: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贰·重建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
主要体现在建筑期刊的复刊和创刊、全面引进国外建筑理论、大师经典建筑作品引介、出现在眼前的外来建筑以及对引进建筑理论的研究。
image.png
image.png

除了理论的引入之外,还有外来建筑的引入: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_16
叁·自发中国特色建筑的重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小型建筑起步,朴素的经典现代建筑原则
  • 立足现实国情,从现代性出发探索新形象
  • 整体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中内含文化观念
  • 技术观合国情,低技术和适宜技术的应用
  • 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

肆·地域建筑是繁荣创作亮点
  • 福建:风景区和大城市同时并举
  • 江浙:主流地区的传统和现代
  • 川陕:民居是建筑风格的源泉
  • 新疆: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
  • 北方:延续旧城改造有机更新

未完待续
《新时代·新史学·新观点——当代建筑史学人系列讲座》系列讲座
学术召集、学术主持人:黄元炤
演讲嘉宾

看完不要走!
华人的空间实践与建筑形式——罗晶_25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了解最新讲座信息!
还有各种VIP限免活动实时分享
华人的空间实践与建筑形式——罗晶_26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