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谈风水
张开济:建筑「风水」怎么看 文.张者 图.赵亮 关于建筑「风水」:四合院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大门不开在正中,而是开在一边,且是开在偏东的一边,进院还有一个影壁,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关于国家大剧院:对于大剧院的设计我不太赞成。最大的问题恐怕是歌剧院的内在结构问题,几个剧院放在一起恐怕不行。这一点我曾和贝聿铭讨论过,他也认为几个剧场放在一起没有必要。 关于自己现状:我已快90岁了,最要紧的是心情愉快,这满屋的都是我喜欢的东西。年纪大了,活得差不多了,摆在眼前的能看见的是我的,钱存在银行里看不到的就不是我的。 站在自己所住的塔楼之上,建筑大师张开济看现在的北京,看到高楼大厦隐天蔽日,「没有白色的水井,没有深蓝的苍穹。」看不见宽阔而又平缓的天际线了……对于年近90岁高龄的张开济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张开济不想再看,他开始收集从古建筑、古家具上拆下来的木雕装饰,那些古建筑、古家具已被毁了,而那些木雕、木刻装饰还栩栩如生。张开济把它们弄回家摆满一屋,挂上四壁。每一件木雕制品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那些剥离了母体的木雕默默地向这位老建筑大师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爱北京天安门 张开济是建设部于1990年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建筑大师,他主持设计了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科普展览馆,还有天安门观礼台等。在这么多建筑设计中他最满意的是哪一个呢? 张开济回答:「我最满意的不是这四大馆,而是那一个台,那就是天安门观礼台。」 「为什么呢?」我问。 张开济说:「天安门城楼前本来就不应当再搞任何建筑,可是又有这种需要,怎么办呢?当时搞了个小规模的设计竞赛,有的人把观礼台盖上了琉璃瓦,想和故宫配套。我却认为这个设计越不显眼越好,所以我的设计高度不超过天安门的红墙,颜色是红色,琉璃瓦绝对不用,让观礼台和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这叫此处无声胜有声。」 「一般人眼中的天安门城楼的确没感到有一个什么观礼台存在,好像本来就是那样的。」 「这就是最大的成功,一个建筑师该当配角的就当配角,观礼台就是天安门城楼的配角。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可不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您反而觉得做配角的设计更让您满意,」 「(笑)对对……」 「那么您认为现代建筑到底怎么搞呢?」 「我想用几句话概括,『认真保护古风貌,精心设计新建筑,坚决不搞假古董』。像北京西客站那样的设计,和现代的设计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一个交通设施以什么为设计思想,那就是高效率。火车停在站台上,旅客能以最短的距离,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上车,这是一个火车站设计的原则。」 细说建筑风水 张开济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不是偶然的。他和许许多多老知识分子一样非常希望中国繁荣富强,他愿意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同时,首都北京的古都风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当年大学毕业后一不愿出国工作,二不想去台湾,而是留在了北京。 张开济说:「看一个城市主要是看其大的轮廓,北京一个代表性的轮廓就是城墙,全世界没有像北京这样的城墙。当年搞建设把北京的城墙拆除了,北京水平的轮廓线没有了,从而使北京失去了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到处都是塔楼,又使北京失去了原来天际线。」 现在住在塔楼,对于一个建筑大师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悲哀。可是,北京要发展,要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不搞建设是不行的。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不盖高楼大厦是不可能的。四合院虽好,但占地太大,而且如今的四合院都已成了大杂院。如何建设新北京又保护了老北京,这是摆在现代北京人面前的难题。 「您认为我们重新修复古城墙怎么样?」 「我认为重修城墙没必要,搞一些假古董没有意思。但是我们现在对四合院应当保护。」 「我听人说修建四合院很讲究风水,这风水是什么?很多人认为风水是一种封建迷信,作为一个建筑大师您对风水是怎么看的?」 「风水这东西有其科学的一面,只当是迷信可能有些片面。现在国外还有我国的香港在搞建筑设计时都讲风水,最著名的是香港汇丰银行为了风水,里头的一部主要楼梯是斜着建的。现在外国人也讲究风水,这当然不能说人家无知了。」 什么是风水呢?《风水探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是颇有名气的研究风水术的专家,他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其实讲究风水就是讲究一种环保。透风之地自然空气好、采光好,近水之地自然会有一个美好的环境。 谈到风水,张开济说,四合院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大门不开在正中,而是开在一边,且是开在偏东的一边,进院还有一个影壁,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这有什么讲究呢?」 「四合院方方正正有一种稳定感,坐北朝南不怕冬天的北风吹,大门朝东南开光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