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常识

作者:旧情歌 trster 时间: 2007-04-13 00:00 阅读:
住宅选址(一)
人类的生产、生活系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正是堪舆学的研究对象。而如何对外在的自然环境进行选择,则是风水阳宅理论的核心内容。例如风水名著《阳宅十书》第一书“论宅外形”,就专门讨论的是住宅选址问题。因为在作者看来:“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不全吉。”为此,作者主张将住宅选址作为阳宅理论的首要内容予以论述。
当前国内外的一些建筑师都十分强调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应保持和谐的关系,而“风水”正牵涉到环境的选择问题。人们总是要生活于某种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就不免会对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们建造房屋以避风雨、寒暑,这就是一种用人工形成的小环境,它与人贴得最近,关系也最密切,可以说是人的第一环境圈,但是这个圈的范围实在太小了,人的感官触角和生活行为不可能局限在如此有限的范围之内,于是就要向外延伸。希望在第一环境之外再建立一个范围更大的第二环境圈,但是这个圈的形成绝非人力所能胜任,惟一可行的就是对自然环境做出选择。古代流行的风水学就是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所以看见水实际上就是一种“相地术”。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还处于十分蒙昧的状态,原始的自然崇拜及万物有灵论,给风水披上了一些神秘的外衣。但是尽管立论很玄妙,可是实际效果却不难理解。近些年来,通过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不怀疑传统的风水理论中不乏科学的真知灼见,按照风水学所选择的建筑基地,无论是从物质环境方面看,还是从景观方面看,都与人们所希冀的理想环境不谋而合。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茂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这也证明盖房子一定要先找善地,再盖吉宅;要先注重外界格局,再讲内部方位。古言‘福地福人居;,也道出外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可见要判断办公场所和住宅的吉凶,‘建地’第一重要,它是阳宅风水的最基础条件,建地不佳一切就免谈,因为土地有地气,人立足在天地之间,当然要吸收天地正气。
以前农业时代,住平房,赤脚踩大地,又可利用地上小石子做脚底按摩,人人健康。但是后来工业发达了,平房都改成大楼,每天和大地接触的时间少了,除了在路上走的极少时间外,人都在空中楼房内,和地气相隔甚远,于是滋生出一大堆文明病,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1. 不曾发生事故的地才好
看建地好坏,首看该地有没有发生过火灾,因为自然土壤含有各种元素,无形中会补充人体所需,火灾后的土壤变质,没有地气,居住其中不利健康,所以不宜做建地用。若是实在没办法,该处必须改建,则应将燃烧过的表土挖除,重新填回鲜土,或是挖深一点,做成有地下室的楼房。
一般建地盖房子前都是草地,此时就要注意建地地基处,一定要将原有草木连根除尽,最好用推土机来整地,否则光是清除地面上的草木,而把根留在地里,会影响地基的坚实,也会吸走地气,家道难有好运。这一点在现代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内,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都用挖土机挖深了。
有些地方在日据时代是枪决人犯之处,或是秘密坟场,如果没弄清楚,在这种地上盖房子,一定会病故连连。这不是迷信,其道理涉及二方面,第一是此地土壤不干净,本就存有很多人死后的细菌及病菌,后来居住的人每天吸入看不到的病菌,不生病才怪。另一方面就是属神秘学上的说法,也就是说此地还有不少冤魂留连不走,当然会影响到正常人的一切了。
但是,现在建筑商常有这种愚蠢推案,为了赚钱昧着事实,日后受害的是住户。这些地方都不能推平来盖楼房,只适合建庙或开葬仪社、殡仪馆等,其他一切不宜。
2. 水气多之低地不宜
台北市将基隆河部分截弯取直,号称增加不少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并不适合用来盖房子。另外,土地上原本有个水塘,将之用土填平来盖房子,也不理想。
因为最基本的风水学就说,吉地的地势宜高,不可在低洼地区。用现代观念看,一则填出的土地或是河川新生地因为地基还不够压实,贸然盖房子的话,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二则当地湿气一定较重,对居住者健康不利;三则地势低易积水,虽然平时下雨不一定淹水,但是遇到大台风或难得一见的水患,总是比地势高处易淹水,造成不便和损失,也是不好的场所。
而且废河道在未整理之前,一定会有很多垃圾杂草,土壤内会滋生细菌,绝对是个被污染的地方,若没有好好处理就盖房子,居住之后必会时常生病。
和此相同的道理是建筑物不可盖在废井上,或不知道底细的凹坑上方。因为废井土质不紧,且有时会有地气或地水漫出,对健康不利。如果真要盖房子,一定要用坚实混凝土方填满,将地水阻档,减少湿气。
若是建地曾空置很久,会被附近住家当做垃圾场丢垃圾,或放置废弃物,最好是先做彻底清理,不仅要完全清除废弃物,还要挖掉一些表土,除去表土累积的不干净水分和细菌,方能做为建地。
不过建商通常为了节省费用,顶多简单清理一下地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