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果只看一本中国建筑的入门书……

作者:轻漠病子 时间: 2015-07-27 00:00 阅读:

 艺术君今天主要想推荐一本书《不只中国木建筑》,如果只看一本我们中国建筑的入门书,毋庸置疑,非她莫属。
眼下,我们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世界各地见识的人家的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广。翻回头来,我们对自己的建筑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因为那里有我们中国文化的美和精髓。从一个简单的榫卯(有个 App 就是讲它奇妙的结构),到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只看看它们的截面图,艺术君总能感受到某种奇妙的节奏感,躁动的心情因此平静下来。那种结构上的律动、起伏,如同一曲巴赫,在规律之中,展现出美与和谐。
可是艺术君之前也说过,看着那些曲线、构件、斗拱,我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它们,更不要说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它们彼此之间细微的差别。
这时,你需要的就是这本《不只中国木建筑》。拿着它,你就能找回一些身为中国人的“魂儿”。
中国建筑繁复多样,如书中所言:
柱栏樑栋栱檐枋楣杆梲椽,《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一千四百一十三个,超过四百个都是与建筑有关的。
如果堆砌术语,势必将这样一本入门书变成“入睡书”。该从哪里入手讲起呢?
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第一章“起家篇”,讲述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以随风如夜之笔,把读者带入中国建筑的大门。接下来的“伐木篇”、“文字篇”、“高台篇”等等,完全摆脱教科书般的刻板,借着建筑与文学诗词之间的联系,用柔软的身段,娓娓道来。
娓娓道来,形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赵广超先生温润典雅的文风,让艺术君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曾经是那么优秀的项目管理专家;他们营造出的这些艺术品,兼顾形式、功能、自然和谐;他们在给各个构件起那些诗意满盈的名字时,你几乎能看到他们脸上的微笑、眼中的光彩。
建筑是结构和空间的艺术。这本讲述建筑的书同样如此,其中的板式让艺术君看到东方建筑的气息和留白,而图片与不同样式字体的结合,完全没有凌乱之感。你会觉得:排版的设计师,着实下了功夫,让人钦佩、赞叹。翻看本书的设计师,你会发现:作者赵广超先生的名字赫然在列,原来如此!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难怪,没有对东西方艺术和设计的融会贯通,怎么能有这样一本书?
本书最后有“哥哥的话”,赵广超先生的哥哥赵光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郡教育署审计长,他说:
我很高兴他可以在现代那种忙碌,任何文化、艺术一旦缺乏经济效益就会被淘汰遗忘的时候,将中国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呈现给我们。
《不只中国木建筑》,不只在讲中国的木建筑,更是在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
1wb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image.jpg1wb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image.jpg1wb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image.jpg1wb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image.jpg1wb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