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

作者:瓜子少年 时间: 2018-04-21 00:00 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安全性,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不仅是我们在住宅、学校、办公室等生活场景中的体感需求,也是存有精密设备仪器的科研、实验室建筑的实际需求。本期向大家介绍的是某地铁上盖建筑隔振/抗震工程项目——北京大学景观楼项目。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中关村北大街北京大学东门的东北方向,兼具教学与科研功能,北京地铁4号线沿纵向穿过项目下方,若不采取隔振措施,建成后建筑内结构振动超标,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2
       结构主体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1层,地上4层,基底标高-5m,筏板距地铁隧道顶最近处5m,该段地铁轨道未做任何隔振措施。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3
2 减振方案
      经研究,将原地下室由1层变为2层,将地下室结构柱断开设置钢质弹簧减振器,确保增设后整体建筑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低于3.5Hz,实测表明该段地面和轨道交通荷载卓越频段为10~80Hz。根据结构抗震要求和减振要求,采用振/震合一设计,适当在首层梁和隔振层拉梁之间设置阻尼器。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4
       使用SAP2000建立分析模型,使用LINK单元模拟弹簧,弹簧竖向刚度由竖向荷载下节点变形一致的原则确定。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5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6
      在布置弹簧支座的基础上,加设粘滞阻尼器以减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同时对隔振支座起限位作用,减少隔振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为提高阻尼器的工作效率,将阻尼器布置在结构侧向变形最大的支座处。建筑两端部区域的弹簧支座变形最大,因此,将阻尼器布置在此处。同时,将阻尼器沿建筑周边双向布置,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扭能力,共布置30个阻尼器。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7
        罕遇地震作用下,有若干弹簧支座的变形过大,超过弹簧的设计极限变形,此情形下,弹簧刚度增加较大,在结构构件中产生较大的冲击荷载。为了减小下弹簧支座的竖向变形,使弹簧竖向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在每个限位墩上布置聚氨酯减振垫,在地震作用下,当弹簧竖向变形超过某一阈值(本设计取40mm)后,由弹簧支座和聚氨酯减振垫构成并联弹簧共同承担地震作用。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8
3 减振计算结果
       隔振后,结构的周期对比如下,可见,竖向基频变为了3.344Hz,避开了原轨道交通荷载的卓越周期。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9
       同时将楼板细分,输入实测的基底加速度,进行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评价楼板竖向振动加速度的变化。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0
       隔振前后评价点的竖向加速度频谱分解后的对比结果如下,可见在主要的频段上,幅值都有明显下降,隔振效果良好。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1
4 抗震计算结果
       该项目位于8度0.2g地区,场地类别为III类,特征周期0.55s。设计时对弹簧支座在中震和大震下的竖向和水平变形进行严格限制,同时保证钢弹簧与结构的连接螺栓强度满足抗拉、抗剪要求。
        选取小震7条波(2条人工波和5条天然波)和大震7条波(2条人工波和5条天然波)进行三向输入的时程分析。弹簧支座最大变形验算结果如下:
       支座变形验算结果如下: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2
       基底剪力验算结果如下,可见,隔振结构的基底剪力小于未隔振结构的基底剪力。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3
       小震、中震和大震下,黏滞阻尼器的出力情况如下所示,可见,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发挥了良好的耗能特性。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4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5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6
       黏滞阻尼器在小震、中震、大震下的耗能情况如下图所示,小震下附加阻尼比平均值为0.023,中震下为0.02,大震下为0.015。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7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8
地铁上盖结构隔振与抗震设计案例_19
5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工程,今后会有更多项目毗邻或跨越地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振动问题,而作为建筑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地震作用,特别是高烈度地区。目前来说,二者兼顾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本篇文章设计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所贡献。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