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外的较量,我们缺什么?

作者:Manipula摆布 时间: 2005-11-01 00:00 阅读:
国门外的较量,我们缺什么?
--------------------------------------------------------------------------------
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话题。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境外承包公司要在国内市场叫板,两者较劲,除了看企业的知名度以及资本实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各自的项目经理基本素质。要走出国门,中国的项目经理缺什么?中建协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吴涛曾把过脉:“中国的一些标志性工程的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毫无逊色,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对方;而体现在项目经理素质方面,确实差距不小。”言下之意,如果将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简单概括为学识(学历教育)、“做工”(现场管理)、理念(职业追求)三个方面,记者以为,目前我国项目经理最缺的是学识和理念。
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中国的项目经理确却有独到之处,甚至夸张点讲,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痕迹。5000余年的民族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蔚为大观的古建筑精品。而且,这些文明古迹都是当时的项目经理(小作坊的包工头不也是当时的“项目经理”)组织施工的。故宫、长城、十三陵等古建筑,不是倾倒了众多的老外。即使在当代,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黄浦江上的大桥以及世界首条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列车项目,不也令老外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施工工艺,更给老外有“玩魔术”的感觉。记者当年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现场采访时,听说几位外国专家对类似庞大海鸥双翼的高屋架吊装而一筹莫展时,中国项目经理巧妙地推出“计算机控制多台升降机同步起吊”方案,令他们开了眼界。同样,在上海的卢浦大桥现场建设工地,中国的项目经理现场“做工”,也创造出多项世界记录。15多年前,在中国的鲁布革施工现场,中外数支队伍以及管理模式就曾较量过,外国专家对中国的施工组织以及保障体系颇有赞誉。
然而,中国的项目经理学识水平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普遍比较低下。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在建设部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下,我国虽然培训了近80万名项目经理,其中获得资格证书的有50余万人,一级项目经理也有10多万人。但就整体素质而言,这批已获得资格证书的项目经理质量却不高,结构也不合理。就拿在岗的项目经理来说,绝大多数还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有的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即使一部分项目经理具备相当文化和专业知识,但还缺乏岗位要求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尤其是缺乏科技开创能力和国际化职业适应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我国施工现场唱主角的是由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转化的承包队伍,其中不泛有佼佼者,但相当部分的项目经理是摸索着干出来的。他们既未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也没有经历过相应的工程管理实习,更缺乏科技创新和国际职业化培训,一切是凭感觉去操作,其管理水平极不稳定。因此,亟需补课和“充电”。
目前,对中国的项目经理而言,当务之急的是还需要的是不断补充国际项目管理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相比,中国的项目经理最缺少的是理念,也就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追求。去年岁末,有关部门曾组织一批中国的优秀项目经理到美国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中国的一位项目经理就建立诚信机制曾询问美国的同行:“在美国如果发现一位项目经理在工程管理中作假或偷工减料,你们是如何处罚的?”这位美国同行百思不解地反追问:“他为什么要作假?”原来在美国,项目经理视自己的职业和声誉如同生命重要,一旦发现有作假的行为,其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因此,在国外要考出一份执业证书相当不容易。即使拿到执业证书,他们也会小心翼翼视职业为生命。然而在中国,项目经理的作假行为屡见不鲜,即使被扣分甚至有了不良记录依然无所收敛。在职业追求方面,我们与国外相比,也相差一段距离。国外项目经理视工程项目为艺术品,可以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和创造,力求推出经典之作。而我国相当部分的项目经理视工程项目为商品,在满足设计要求后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如何缩短这些差距?曾经把过脉的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吴涛秘书长开出“药方”:加强项目经理的国际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前者注重培养三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后者则是对取得资格证书的项目经理定期进行“充电”。从尽快地进入国际承包市场角度分析问题,我们目前急需培养的三种人才分别是:能适应、加速建筑企业结构调整和熟悉项目管理、创建建筑精品的复合型知识人才;熟悉国际惯例、有一定外语水平并适应中高级工程技术的外向型人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建筑业发展经营需要的开拓型经营与决策人才。此外,还需注重培养一大批能适应和满足建筑业经营规模和高新技术需要,并能实践操作、指导施工的高级技术人才。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