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史论仍一片贫瘠?

作者:╃Wait╃ 时间: 2007-12-23 00:00 阅读:
197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后)》(陈
志华著)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天津大学
合编),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建筑院校学习外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史的主导性教材。
今天,众所周知,这两本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线索,以僵硬的政治学逻辑取代建
筑史发展逻辑的史书,早已根本无法作为"正常"的建筑史书来看待和运用了。
  然而时隔20年后,在治学条件和信息来源远胜于当时的状况下,王受之所作
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非但没有改善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论的窘境,反
而使我们更加痛切地认清这一学科所处的贫瘠状态:我们至今甚至还没有建立起
关于建筑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规范、治学准则和价值衡量标准;我们的大量史学者
无法或者根本不愿通过艰苦、切实的调研工作获得第一手实证性的史料;同样,
我们的史学者中也很少有人能够或者甘愿系统、深入地研读欧美、日本等史学界
两个世纪以来稳步积累起来的浩若烟海的建筑史料及相关史论;当然,除了"机械
的历史决定论"的遗风之外,我们的史学者仍普遍不具备研究建筑史所必需的现代
史学观念以及相应有效的史学方法论…
  坦率地说,这些多重问题早已使得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领域,成为一
个没有基础、没有实质内容的学术"幻境"。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学者,在信息
极其封闭的状态下,宁愿将难以计数的心血和才智,耗费在构筑一些看似庞大、
自以为是、却实际上没有坚实基础、鲜见独创内容的虚妄的学术"体系"上去。这
些努力,除了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学术"幻境"中增殖一些自我反射的虚幻镜像
外,并没有起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
  同样,近二十年来中国建筑理论的贫瘠和创作观念的贫瘠,也是与中国现代
建筑史研究领域的贫瘠息息相关的。没有对丰厚的建筑历史话语的认识,没有对
建筑创作的起码的有针对性的概念,何来有效的、有批评性和创造性的建筑实
践?这就是说,实际上,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贫瘠状态连接着一个更广大、更令
人沮丧的事实:我们至今还未建立起来最基本的关于建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话
语体系,换句话说,我们至今还不具备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学学科本身!
  在我看来,要突破现代建筑史学术"幻境"的根本一步在于:有那么一批青年
学者,充分认清现有的学术的真实状态,放弃大量虚妄的学术幻想和投机取巧的
治学心理,踏踏实实地展开一项对西方现、当代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持续、全
面、系统、忠实的译介工作。只有这项工作才能使我们接触到全面的历史资料,
认识到基本的史学价值体系,了解到多样的史学观念和治学方法论,从而为真正
开展中国的现代建筑史论工作打下最基本的学术基础。
同样,中国现代建筑史的教学,应放弃那种认为每隔二十年集体编写一本统一教
材便万事大吉的观念。在持续、系统地编选和译介一批重要的建筑史书的同时,
同样重要的是应持续性地为学生编选一批又一批与史书相配合的取材广泛、深入
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多方位地学习和思考历史。
  综上所述,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论的研究和教学两方面都迫切呼唤着一个
系统译介工作的展开。然而,在一个人人热衷于奢谈所谓"个人创意"而鄙视基础
理论建设的建筑学界,这个建议也许听起来刺耳。但我要说的是,系统的译介工
作绝不会遏制中国建筑学者和建筑师的"独创性";恰恰相反,事实证明:中国
现、当代文化领域中的每一次创造力的迸发,都得利于之前的一批批辛勤学者对
西方学术典籍的翻译工作。如五 四新文化运动,是受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人对马
克思主义以及其它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首次译介激发而起的;中国当代社会学、
哲学、美学和历史学等思想体系的初步建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商务印书馆自五
十年代以来对西方学术名著的系统翻译工作;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的发韧,显然
与八十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西方现代派文艺作品选》及其它各出版社数量可观
的文学译作密不可分;中国八十年代后期的思想、文化界的活跃气氛,很大部分
归功于当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对西方现代科学、文化、艺术进行综合译介的《走向
未来》丛书的出版;当代中国新兴的"新左派知识分子"团体,实际上是以一份频
繁介绍西方当代学术思潮的《读书》杂志为主要精神纽带…
  可悲的是,在其它领域中已硕果累累的基础工作,在当代建筑学界仍远未提
上日程。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仅提供了一个学术失败的教训,当然
也从反面促使我明确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一项对西方现、当代建筑历史和建
筑理论的持续、全面、系统、忠实的译介工作的展开,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
究领域的贫瘠状态将会永远持续下去,而当代中国关于建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
整个话语体系的建立将不得不指望于时间的无限延宕。

FjA七二检测-检测人身边的百科全书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