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 建筑类目 > 清昭陵

清昭陵

作者:╃Wait╃ 时间: 2008-02-21 00:00 阅读:
[沈阳清昭陵四大未解之谜]
第一谜:孝庄为何未葬昭陵
  随着近年来各种清史电视剧的热播,被喻为清代杰出女政治家的孝庄文皇后(庄妃),成为民间炙手可热的人物。本来,在昭陵之内还应该修一座独立的“庄妃陵”。如果是那样的话,今天的昭陵规模要更加庞大和宏伟。然而,这座“庄妃陵”却未修在沈阳,而是修到远离沈阳千里之外的河北遵化马兰峪去了(即昭西陵)。其中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庄妃谥号“孝庄文皇后”。她是一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又称木布泰),出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农历二月初八,她的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酋长,名叫宰塞,是元世祖忽必烈后裔。可见,庄妃本是一位出身于名门的大家闺秀。清太祖开创后全国之后,出于政治需要很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庄妃的家乡科尔沁与后金国疆域比连,而且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屡次受到强部察哈尔部的凌虐,所以也极力向后金靠拢,愿意与它交好。满蒙习俗讲究赠婚互好,甚至结几层亲戚,认为这是最真诚最可信赖的友好方式。所以科尔沁部多次嫁女给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仅皇太极就娶了三位科尔沁贵族女子。这三位公主除庄妃本人之外,还有她的姑母和姐姐。姑母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姐姐是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一家两代三女同侍一夫,这是原始群婚制度的首余,在清初屡见不鲜。庄妃于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由哥哥吴克善台吉陪送下,从蒙古草原来到后金国都辽阳公京城的,嫁给了当时尚称“四贝勒”的皇太极。这时她仅是十三岁的少女。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的翌年清太祖驾崩,皇太极继承后金国汗位,改年号为天聪,庄妃遂成为后金国汗的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当上了崇德皇帝,册封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定居在永福官.又称侧西宫妃。崇德三年正月三十.庄妃生皇九子福临。当时,皇太极正沉浸在皇“太子”夭折的苦闷之中,所以,皇九子福临的降临人世使他转忧为喜,加之对庄妃宠幸,因此,对福临极为偏爱。崇德六年,太宗宠妃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故,庄妃更受宠爱,其地位仅次于孝端文皇后。清朝出于维护封建统治,不提倡后妃干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后妃不可能不对皇帝的言行乃至政务有所影响。庄妃也是如此。据《清实录》、《康熙起居注》评价庄妃时说她“赞助”太宗.“肇造丕基”。这些话虽然是程序式的“公文”,但也绝不会是史官望风扑影无中生有之载。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改年号顺治。因为顺治皇帝年幼,以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庄妃从此被尊封为皇太后。不久,多尔芬联合明将吴三桂大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占领北京。顺治元年九月,清朝统治中心从盛京迁移北京,庄妃与福临从此告别盛京皇宫。相传,摄政王多尔衮自恃是太祖嫡子,战功卓著,开国有功,野心膨胀。庄妃到燕京后见多尔衮专横拔扈,忧心忡忡,庄妃为控制和拢络多尔衮,巩固福临皇位,遂下嫁给多尔衮。因而稳定了可能出现的分裂局面。当然,下嫁之事只是传说轶闻,不可尽信,又不可完全不信。真假如何有待史家考证。不过,庄妃做为顺治的生母,对他的思想的影响是明正言顺、顺理成章的。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福临驾崩,以幼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尊庄妃为太皇太后。玄烨很早丧母,由祖母庄妃抚育成人.祖孙两人感情颇深。对此,康熙本人直言不讳,康熙曾说:“忆自冲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正因为如此,康熙对祖母也极尽孝道。史书载有他的这样几件事:每当康熙皇帝扈从祖母外出巡幸出游,遇上坡路时,康熙总是下马步行,至祖母御辇旁,亲自为她扶辇;康熙东巡盛京时.还将他亲手打的鱼浸入羊脂中保鲜,命驿传以最快速度送至太皇太后面前。康熙还在信中说,只要祖母见到这些方物时“俯视一笑”・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当太皇太后临危之时,康熙皇帝经常守护在卧塌旁以表示孝心,康熙又在神前许愿.愿以自己的寿命折给祖母,希望延长祖母的天年,并在各寺庙布施银两,求神佛保佑。总之,庄妃一生辅佐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她是清初十分杰出的后妃之一。
  按照清朝陵寝制度规定,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要等皇帝驾崩与之合葬,而死在皇帝之后,则要在皇帝陵帝旁另建皇后陵。庄妃死于太宗之后三十几年,理应在昭陵建孝庄文皇后陵。然而,作为皇太极妻子的孝庄,却没与丈夫一同入葬昭陵,而是葬在了遵化的昭西陵。沈阳清昭陵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卉告诉记者:“对于这个问题,清史学界目前有三个说法:第一,孝庄临终前说,太宗在盛京已经安葬很久了,不要再为我打开地宫与之合葬了,将自己葬在孝陵(顺治陵)旁边就可以了;第二,孝庄已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不可再葬入太宗陵,不过,孝庄是否下嫁尚未成定论;第三,清初盛行的火葬制度在孝庄晚年已废除,如果葬到昭陵,也须火葬,孝庄怕被火化,所以提出改葬关内。”三种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还有待史学界进一步研究。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