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更需“中国风”(转)

作者:╃Wait╃ 时间: 2008-04-13 00:00 阅读:
大运会比赛场馆之一的深圳湾体育中心的设计,从招标确定的“海之贝”方案,改变为“春茧”方案,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近日,深圳南山区ZF向媒体通报,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深圳湾体育中心建设指挥部决定将中标方案确定为“春茧”,并愿意依法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标志性建筑不应当倡导高造价,高难度、结构超复杂的怪诞造型的洋设计,而更应体现“中国风”。不唯独深圳,近年来国内建筑领域日趋严重的“崇洋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发达与次发达地区都热衷于兴建“标志性建筑”,而这些工程的设计一般都实行国际招标。由于现在国内建筑领域盲目刮“崇洋风”,致使国外建筑师案屡屡中标,当然其中有一些建筑与结构都具有当前国际水平的优秀之作,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外形怪异,结构极不合理的畸形建筑,这些大型建筑工程造价之高、材料用量之多,施工难度之大、结构体系之笨重等等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通过国际招标并不是都能招到很优秀的方案,而且还有一些方案根本违背了我国“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建筑方针。因此,我们更不该过分迷信国际招标,实际上,有的外国设计师进中国来参加招标,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中国的建筑市场相当大,有各种不同的需求,非常有利于实现他们极力想实现的怪异想法。有的外国建筑师还说,只要专注考虑其设计方案的新奇性,不必太关注工程的造价,因为花的是中国人的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中国这些大型工程的投资费用经常是公家“埋单”,再加上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崇洋心理严重,以为奇形怪状的就是好东西和片面追求视觉刺激的心态,迷信国外建筑权威。所以愿意一掷千金,打开大门让外国建筑师涌进中国来。
  对于深圳这样一座中国名城,直面大型建筑建造,倘若让“洋设计”大行其道,若干年后,国人处处庇荫于"洋具"之下,试问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因此笔者建议,在面对大型工程的投标时,应当将中国特色设计方式与国际招标相结合。根据建筑工程的性质与特色来区分,有些工程可以采取国际招标,而有些工程应当采用中国特色的设计方式。
  深圳在对待“标志性建筑”这个问题上,更应该具备有主见的前瞻意识。据我所知,至今广州最有权威性的“标志性建筑”应当是中山纪念堂。据悉,该建筑1928年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31年完成,它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这座庄严秀丽、气势不凡和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纪念堂,在经过70年的考验,至今仍是广州首选的“标志性建筑”。既然“中国风”设计也如此争气,为何非得让“洋设计”占道而行?这就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