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
婺源地处赣东,风光美丽,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是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詹天佑的家乡;是著名的茶乡,也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的产地。婺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色优美,人杰地灵。 红色印记 这里是革命的老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婺源大鄣山风景区,有一处红军棚旧址,是当年红军在这里坚持革命斗争的遗迹。 千载茶香育英才 婺源常被人们称作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我一直在心里憧憬着它。 在十月的秋色浸染江南的季节里,我来到了婺源。婺源被称为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由远及近的舒缓起伏的山丘,在秋色的映衬下,更显着它的秀丽,婺源就在它的怀抱中。千百年来凝重的历史文化和着自然的美丽,让每一个走进婺源的人,如同走进一种梦境,走进一个“世外桃源”。 到了婺源,我先去了大樟山,这是一处风景区,在婺源县城西北。这里有一处红军棚,是当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遗留下来的革命遗迹。我想,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红军是凭着怎样的意志,在这万山丛中与敌人周旋。在这么美的地方,曾经发生过那么残酷的斗争。在婺源的日子里,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 悠久的历史,使婺源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滋润着这片土地。在我看来,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婺源美的根基,古往今来,这里人才辈出,名流济济,有南宋名臣、文学家朱熹;明代篆刻家何震;清代经学家汪永;清代学者汪绂,他曾有33部书被收入《四库全书》;近代首屈一指的“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等。 婺源时至今日孕育的人才俊杰中,教授、专家、学者比比皆是,一门四教授,三代九英才,科学家三兄弟,父子教授,翁婿教授,同胞教授,在婺源传为佳话。他们就是从这里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成为婺源的骄傲。 婺源自古文风盛兴,崇尚文化。当年朱熹回到家乡扫墓,在九老芙蓉山上种下24株衫树,因朱熹谥号“文公”,人们就把当时这座九老芙蓉山称为文公山,在山上建积庆亭,并立碑刻:“枯枝败叶不得挪动”。可见人们对这位教育家的敬仰,对文化的崇拜。800多年过去了,古树依然生气盎然。望着这些高耸云端的古杉群,追思之情油然而升。 朱熹,婺源松岩里人,自幼聪明好学,善思考。18岁时参加乡贡考中进士。他平生立志树立理学,其学术成果,是在南宋以前的中国史上所没有的,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为此,他被誉为中国中世纪最伟大的学者,西方研究者甚至把他比肩于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他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创办学校和书院,并到各处去讲学。在从事教育50余载的时间里,他自编教材,著书立说,他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一生中他写下了颇丰的学术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就多达40余部。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深刻影响着后世学者。 朱熹生前对自己的家乡不胜厚爱和怀念,曾两次回婺源故里扫墓、讲学,并赋诗以寄托无限乡思:“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对月思故乡》。 站在紫阳镇的詹天佑桥上,望着星江河蜿蜒而去,心潮难平。 万里屐行,我曾几次穿行在巍峨壮观的钱塘江大桥上,也曾在京张铁路线上来往过,每每行进其间,都会脱口而出,说出一个人的名字: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津榆、沪嘉、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京张等铁路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在修建津榆、京张铁路时,他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奇迹,震惊了世界。 在婺源,我所感受到的,处处是悠久文化的浸染,它的茶文化,更是悠悠茶香,沁人心脾。 婺源素有“茶乡”之誉,确是如此,走进婺源,延绵的山丘上是一望无际的茶田,如果你在春季的采茶时节,来到婺源,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烟雨葱茏之中,茶园、茶农、田间小路,和谐相融在其间,那会是怎样的一幅盛景!一路走来,清澈蜿蜒的河水不时在身边静静地流过,流向远方的田野。是特殊的山与水,赋予了婺源茶不凡的品质。我似乎嗅到了阵阵茶香。 婺源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唐代这里就是著名的产茶区,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就有“歙洲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婺源的绿茶,唐时已载入《茶经》,宋时称其绝品,明清入贡。素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享誉中外。“珍眉”茶,曾被摩洛哥国王作为馈赐大臣们的礼茶。 婺源因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故由宋代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随之茶道茶俗也别具风格。婺源乡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上山伐木下田耕作,都要带上一个茶筒,家中来客,不问亲疏先泡茶、敬茶,村间设立凉亭,礼待过往行人。 旧志载,婺源清代有茶亭188所,且都有儒雅的亭名,如:茗香亭、甘泽亭、延芳亭、毓秀亭等等。有这样一个传说,五代年间,有一方姓老妪,长年在浙岭上烧茶来方便过往行旅,且分文不取。 她死后葬于岭上,路人缅怀方婆,便拾石堆冢,不知不觉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