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装配式建筑行业各地最新发展动态!(4月23日)

作者:Theone唯一 时间: 2018-04-23 00:00 阅读:



日前,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研究院在中冶赛迪集团大厦揭牌,意味着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在西部设立的第一个综合性钢结构应用研究平台在渝成立。

这一平台由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赛迪”)牵头,重庆大学、中国五冶集团、中冶建工集团等联合组织成立。研究院将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钢结构推广应用及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加强与发达地区互联互通,因地制宜,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西部钢结构领域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的核心基地。
装配式建筑行业各地最新发展动态!(4月23日)_1
重庆钢结构产业亟待发展

钢结构建筑发展至今,被世界公认是“安全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影响日益显著;在我国已由原来的工业建筑为主拓宽到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公共场馆、桥梁、异形立交桥、市政天桥等领域。

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建设需求广阔,地设防烈度高,对钢结构的需求量相当大,但较之东部地区,钢结构创新能力及集成技术不足、推广应用整体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重庆钢结构在建筑领域应用比例就不足2%。

《重庆市关于加快钢结构产业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调研情况报告》预测,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通过积极推广钢结构应用,全市在各类建筑中的钢结构用钢总量可达到3500万吨,平均每年将达到350万吨-400万吨的规模,年均形成约350亿元直接产值,带动GDP约1225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产业空间,重庆市政府在2017年就强调全面“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质量,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钢结构建筑,有利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西部钢铁过剩产能。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建有重钢、昆钢、攀钢、八钢等多个大型钢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需求巨大,重庆市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快钢结构推广应用及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结构用钢本地采购率达到50%以上,每年化解本地钢铁产能70万吨以上”。

“发展钢结构建筑,还将推动重庆及我国西部地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该业内人士介绍,钢结构具有高强轻质、绿色环保、抗震性强、施工安装周期短、适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在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既顺应我国建筑业从传统粗放型、严重污染型转向工业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西部地区属于地震设防烈度高的实际。对重庆而言,则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产学研用”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尽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钢结构生产第一大国,但是钢结构用钢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钢结构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和市场化推广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据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于中冶集团,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我国钢结构领域唯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领衔,周绪红院士是该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该研究中心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钢结构工程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提高我国钢结构工程技术整体水平,推动我国钢结构产业及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钢结构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研究院的成立,则是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加强西部与发达地区互联互通。

“作为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在西部地区的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西部研究院将加快培育技术孵化能力、创投融资能力,提升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引领产业走基层创新道路,推动国家、地方钢结构产业政策落地,快速提高我国西部地区钢结构工程科研设计水平、加工制造智能化水平及产业系统集成水平,引领和支撑钢结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进而服务重庆等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西部研究院负责人介绍。

山东省

 @齐鲁壹点 :济宁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鼓励企业组建产业联盟



今年济宁将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其中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领域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鼓励设计、施工、开发、装修企业共同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

为提高济宁构配件生产制造能力和应对专业配套器材和相关产品供应不足的情况,济宁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一体化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鼓励设计、施工、开发、装修企业共同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

“传统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等环节都是各自为战,但装配式建筑行业有自身的一套技术体系,例如建房时,因户型不同,预制的构件不尽相同,属于私人订制。如果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共同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就能够做到‘一条线’设计、施工和生产,也可以在科技研发、部品(件)生产和装配式施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引领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济宁市住建局节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济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体系,鼓励本地企业积极采取拿来主义,但拿来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而是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现有技术的成果时,创新适应本地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以山东德丰重工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山东诚祥建设集团强强联合,实现从技术研发到施工一体化建造,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形式完成嘉祥县“嘉宁小区”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被住建部及山东省住建部评为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此外,德丰重工有限公司与央企北新建材集团合作了年产40万㎡FK轻型预制外围护系统项目,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内第一条预制外围护系统生产线。

江西省

 @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州市今年装配式建筑将达200万平方米



近日,赣州市印发《赣州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方案及2018年工作任务计划》(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支撑,有序推进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今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建建筑面积的10%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2018年赣州市完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建成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1至2个,大力提高装配式建筑和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三个核心(中心城区、于都、信丰)、多点补充的产业基地格局,实施装配式建筑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建建筑的10%以上。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末,实现50公里半径内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覆盖,且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的比例不低于30%。

《实施方案》明确,赣州市将强化技术支撑,加快产业布局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章贡区、于都县等装配式建筑示范县,选择建筑面积不少于3万平方米的10个项目作为市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并在金融信贷、产业政策和财政奖励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

 @合肥晚报:合肥主城区将打造14个海绵公园 近期还计划建设一批海绵城市重点片区



为了建设节水型城市,提升人居环境,未来合肥将打造长江西路花园城公园、繁华湿地公园、斛兵塘大学公园等14个海绵公园,推动主城区通过水系廊道、湖库湿地等连接构成串珠蓝色海绵体。近日,记者从合肥市城建部门获悉,安徽将加快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相关管控制度,特别是要统筹城市新区和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设,加快恢复城市湿地系统,今年内力争全省10%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安徽全省1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近日,安徽省住建厅下文要求各地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管控制度,对新、改、扩建项目,在“一书两证”发放、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明确海绵城市管控要求;要制定供水管网漏损管控计划,加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有序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进一步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要抓紧完善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落实排水许可,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

其中,2018年安徽省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和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总结推广池州、合肥等地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落实规划管控制度,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配套政策、评价办法,统筹城市新区和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设,加快恢复城市湿地系统,安徽全省10%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合肥将新建和改造14个海绵公园

记者还了解到,未来合肥市的海绵生态格局以巢湖及沿湖湿地为生态核心,以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等水库及水库涵养林地为重要生态节点,市区周边的山岭、绿地、农田等构成环城绿色海绵体,主城区通过水系廊道、湖库湿地等连接构成串珠蓝色海绵体。

根据相关规划,合肥将新建和改造天水公园、长江西路花园城公园、繁华湿地公园、斛兵塘大学公园等14个海绵公园,滞蓄周边雨水,缓解排水管网压力,消除内涝风险。近期还计划建设一批海绵城市重点片区,其中包括空港片区、双凤湖片区、小庙片区、北二环片区、少荃湖片区、东部新城中心片区等。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再生水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后,全市将规划形成王小郢、蔡田铺、十五里河和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等再生水利用系统,用于河道及景观水体生态补水、工业冷却水补水。同步建设再生水取水点,以便市政杂用、城市绿化再生水取水使用。针对许小河、南淝河、四里河、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银河公园等水质较差、流动性不足的水面开展生态补水。

企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宜宾成中集团住宅产业化项目再获两项国家专利



近日,成中集团住宅产业化项目——仁铭住工公司员工李程设计的“组合式路缘排水沟”及朱红、陈安华改进的“预制楼梯吊装吊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授权,正式取得专利证书。截至目前,仁铭住工已累计取得专利9项,另有3项正在公示阶段。

作为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仁铭住工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自2015年正式投产以来,不仅每年划拨专款用于研发、技改,还设立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研发创新,形成了“人人爱动脑、勤动手”的工作氛围,公司的技术力量、生产工艺和效率也有了明显进步和提升。2017年11月,仁铭住工被住建部正式评定为中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成立于2013年的仁铭住工,位于宜宾市宜宾县豆坝工业园区,以推行“绿色、节能、环保、科技、智能”住宅为企业使命,立志做“中国绿色建筑的践行者”,是宜宾市乃至川南地区首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责任编辑:时晟昊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