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门工程记事

作者:Breath 时间: 2005-12-22 00:00 阅读:
端门工程纪事―“样式雷”家传抄本(综述及木作)――蒋博光本文在多本相关文献中见到,是不可多得的,在此感谢蒋博光先生。
一、前言
进入天安门北行二百余米,迎面是皇宫的前门――端门。再往北行四百余米则是紫禁城宫城的正南门――午门。午门南面东西两侧各有联檐通脊的朝房。左面是封建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庙(现改为文化宫),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明、清北京城规划结构,主要是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宫城内前为治朝,后为寝宫。以五门三朝为主而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主轴线,祖社里坊及郊坛等,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安排。棋盘式的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它是吸收及总结金中都、元大都及明洪武营建明中都和南京的经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现在“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古代的“路门”,门外三大殿是“朝”,门内各宫是“寝”。至于宫廷区的诸门诸朝,则采用五门三朝之制。五门即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及乾清门。三朝即午门外为“外朝”,太和门内太和殿之廷为“治朝”,乾清门内乾清宫之廷为“燕朝”。从三朝的布局,便可看出与五门的关系。鲜明地突出了帝居的核心。
端门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二百四十余年后,经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行了重修,又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了端门券门二座,城台、城墙等。殆后又历经沧桑二百八十八年,在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的文物政策保护下,于1955年进行一次彻底大修缮。当时使用单位是历史博物馆,文物整理委员会设计,文化部文物局委由故宫博物院修建处主持一切修缮事宜,并由工程队自营施工。笔者当时参加主持技术工作。在搜集资料时,我有幸见到了“样式雷”家传抄本的《端门工程纪事》,从此材料中,详细了解到清康熙六年的修缮中的实情,更了解到清初战乱初步稳定、运输困难、木材缺乏大的径寸材料,而碍于观瞻急于兴工,当时匠师发挥了无穷智慧,在大木构件上采用了“(分刂)攒”、“(分刂)楞长盖”的“包镶”、拼合木料的传统做法。并用铁活加箍及拉扯、箍钉等,这些实物例证历历在目,笔者当时对每件拆下的构件,逐件做了详细测量记录,并与《端门工程纪事》所载,木料拼合尺寸,一箍一钉都逐项核对,基本上都相符合,足见前人的记录是科学准确的。又经整理核算,分析研究,籍以供古建科技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二、端门面阔、进深尺寸及明代初建时所用营造尺与米制的比较《端门工程纪事》中记载:
“端门大楼一座下檐计九间、内明间面阔二丈七尺一寸,八次稍间各面阔一丈九尺二寸,通面阔十八丈七寸。进深显五间,内明间面阔二丈二尺五寸,二次间各面阔二丈二尺一寸,二稍间各面阔九尺六寸,通进深八丈五尺九寸。”
从1955年修缮中经我们实侧:
1、面阔:单位(米)
西尽间 西稍间 西一次间 西次间 明间
北面 6.05 6.08 6.02 6.10 8.55
南面 6.05 6.08 6.07 6.05 8.56
东次间 东一次间 东稍间 东尽间 通面阔
北面 6.10 6.03 6.08 6.05 57.06
南面 6.05 6.07 6.08 6.05 57.06
2、进深:单位(米)
南稍间 南次间 明间 北次间 北稍间 通面阔
北面 3.02 6.91 7.22 6.94 3.00 27.09
南面 3.02 6.91 7.22 6.94 3.00 27.09
由以上《端门工程纪事》所载尺寸与实测尺寸比较得出:
通面阔57.06米与营造尺十八丈七寸,折算得出为:1营造尺等于31.57厘米。
通进深27.09米与营造尺八丈八尺九寸,折算得出为:1营造尺等于31.53厘米。
端门为明代所建,在清康熙六年重建时,大木以下的柱顶石、基座等均未改动,是原建时尺寸。基本符合明工部营造尺,1尺等于31.7厘米的尺度。但从明间进深7.22米又和《纪事》所载二丈二尺五寸折算,符合了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工部(嵌牙)营造尺”折合32厘米之例。现为了统一计算仍以现颁定的1营造尺等于32厘米计算。
综合以上该建筑面积计算为:台基面面阔60.86米,通进深31.91米。总计建筑面积为1941.43平方米。
三、《端门工程》简明做法:(根据原文编辑如下,小标题和括号内米制折算尺寸是笔者所加的)
(一)大木
檐柱高6.08米(一丈九尺) 径0.67米(二尺一寸)。
重檐金柱高11.48米(三丈五尺九寸) 径0.90米(二尺八寸)
周围檐摆安斗口三寸五分(11.2厘米)。下檐重昂斗科。上檐单翘重昂斗科。前后金三翘斗科。跨空梁上十字荷叶雀替隔架科。
上下檐十三檩出飞檐方圆椽,顺望板,内裹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