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时间: 2020-07-31 21:05 阅读:
案例分享一:安徽池州市黑臭水体治理


主要做法
1
高位推进保障高效建设

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一是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池州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把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市政府出台了《池州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行动方案》,提出系统治理思路;三是建立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到各年度计划、落实到责任人员,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规范、高效、健康发展。
 
2
专项规划引领整治思路

为做好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系统开展,市住建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池州主城区27处现状水体进行了环保监测及城市黑臭水体识别公众调查问卷。确定池州市拟整治的城市黑臭水体共10处。

针对这10个黑臭水体,我市聘请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池州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及《池州市黑臭水体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基于池州本地面临的重点问题:合流制溢流污染、城市低洼区域洪涝、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水环境总体提升,将黑臭水体整治思路纳入《池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建城区以解决城市现状面临的一系列雨水与黑臭水体为主,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并同步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3
海绵城市统筹黑臭水体

从城市总体情况来说,池州市黑臭水体主要集中于两种类型:第一类由于城市开发而带来的雨水径流污染、污水直排污染对城市末端水体造成的影响。典型如百荷公园、二院水塘、南湖沟。而且,从历史资料推断,这几个水体本身即是城市发展中护城河消失遗留下来的痕迹;第二类主要是中心沟、南湖等水体,主要由于水动力不足和缺少维护导致水体黑臭。池州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工作重点在于系统治理和分期实施。在老城区,以末端黑臭水体整治为目标,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点源污染、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进一步缓解末端黑臭水体源头截污控污的压力和难度,同时开展末端水体内源清淤、增加水动力,构建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总体目标的“源头海绵城市建设+末端黑臭水体整治+厂网升级改造结合”的综合性海绵城市顶层设计,并通过科学评估整体的“经济账、生态账、政治账”,建立系统、科学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工作。

4
创新模式打包汇水片区

1、构建系统治理思路。池州市水系架构清晰且环环相扣,按照以流域为单位的系统方法从顶层突破几个黑臭水体子系统的衔接和配合,我们梳理出“源头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清溪河截污与控污改造-湿地尾水处理-主城区黑臭水体改善”的从源头、中途、末端的系统治理思路。

2、基于流域打包黑臭水体项目。基于完整子流域排水分区与项目特征,我市将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厂尾水生态治理、汇景片区海绵城市源头改造、赵圩观湖片区源头改造4个子项目打包成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覆盖范围5.7km2,综合解决城市雨水、污水、CSO、黑臭水体、污水尾水的水环境问题。其中“赵圩观湖片区海绵城市源头改造+赵圩观湖2个黑臭水体整治”解决老城区2.7km2的海绵城市汇水片区雨水、污水、CSO、黑臭水体问题,“汇景片区海绵城市源头改造+尾水湿地生态工程+中心沟、排涝沟、红河3个黑臭水体整治”解决清溪河补水、尾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黑臭水体整治问题。最终实现海绵城市水环境与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各子系统的优化。

3、采用DBFO模式运作。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采用“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的DBFO模式,鉴于水环境项目技术不确定性和目标的可达性,政府方总控技术路线和总投资,项目设计仅深化到可研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移交均由项目公司负责。该PPP项目重点关注设计和运营,允许联合体不超过2家。项目期限为2年建设期+10年运营期。政府向项目公司购买服务,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和按绩效考核支付运营维护服务费。

4、水文化特色挖掘。对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特色,池州通过治理工作挖掘和加深水文化的宣传与影响,将城市古老的排水通道从护城河变迁为暗渠和水体,从黑臭修复为景观水系的“由兴转衰,由衰复兴”的过程娓娓道来,更让市民理解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5
监管体系护航项目执行

基于流域打包的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涵盖内容从“源头+过程+末端”的综合治理,政府方将从建设、运营、维护、移交进行全过程监管。

1、建设期工程全覆盖监管:2年建设期内,项目公司应根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本《PPP协议》的规定和要求组织项目工程的建设,工程建设参照《池州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市住建委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项目公司应保证工程质量标准一次性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运营维护期。

2、绩效考核护航运营维护:10年运营维护期,绩效考核不仅仅以末端水质达标考核为主。考核按照“4+1”的模式,即尾水生态处理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汇景片区改造工程、观湖赵圩片区改造工程等四项工程考核占80%。清溪河水环境整体效益水体水质达标占20%。每个子项目分别按照设施日常维护(60%)+末端水质断面监测考核(40%)进行逐项指标考核,例如黑臭水体运营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水体清淤、驳岸绿化与海绵设施维护。水质考核参照IV类水质以上标准。

政府方主要通过季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的方式对社会资本方运营维护质量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服务费用的支付挂钩。日常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主要考核设施维护情况,季度考核每3个月进行一次主要考核水质指标、社会满意度、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等。

3、中期评估制定应对措施:在10年的运营养护期内政府方委托第三方机构对《PPP项目协议》的履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第一次中期评估应在本项目开始商业运行日后两年内实施并完成。第一次中期评估后,中期评估每四年进行一次。

4、履约监管保障合同执行:政府方对项目公司在合作期内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履约保障由建设履约保函、运营履约保函和移交履约保函组成。在合作期内,如果项目公司未能履行PPP项目协议中规定的义务,政府方有权根据协议规定兑取履约保函。

黑臭水体整治实例

南湖沟是城区排涝的主要渠道,东接清溪河,西接白洋河,全长约1100m,河道部分被地产项目覆盖,处于封闭状态。汇水面积140hm2,日污水量4000m3。

存在问题分析:(1)大量污水直排:汇水区上游部分区域尚未进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随合流管汇入排水沟,最终进入南湖沟,排水公司对其上游周边污染源进行了调查,从最初发现污染源14个到最终发现污染源108个;两侧截污不彻底,存在雨污水错接问题;(2)干渠为死水区,水体不流动,无自净能力极易发黑发臭;(3)居民向南湖沟内丢弃垃圾,倾倒污水现象严重。

整治思路是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本着先易后难、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近期将接入南湖沟的污水进行截流,远期根据旧城改造的实施情况逐步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近期需采取水体循环措施,使水体流动,解决因长期死水而发黑发臭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水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南湖沟的生态自净能力。

整治方案主要包括烟柳路截污管道工程、漏排点截污工程、清淤工程、水动力循环工程、生态护岸工程和水生态修复工程。(1)烟柳路截污管道工程:为了对建银巷污水进行旱季截流,在南湖沟南侧烟柳路新建一根d800截污管至清溪河沿岸污水主干管,管道长度561m;(2)清淤工程:对南湖沟进行清淤。(3)水动力循环工程:在白洋路东侧排涝干渠北端增设2台轴流泵,将白洋河东侧排涝干渠、南湖沟和清溪河水联动起来。(4)生态修复、生态护岸工程:对南湖沟两侧堤岸进行整治,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5)漏排点截污工程:杏村排涝干渠两岸共发现漏排点100个,其中小漏排点95个,采用建筑水挂壁管方式进行截污;大漏排点5个,采用末端新建截污井方式进行旱季截污。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
 图1 池州南湖沟整治前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3
图2 池州南湖沟整治后

叶子分割线

案例分享二:山东青岛市李村河黑臭水体治理

李村河是青岛东岸城区流域面积最大、河道最长、支流最多的一条入海河道,发源于崂山余脉百果山,全长约17公里,汇水面积147平方公里,流经李沧东部生态商住区、青银高速、李村商圈、重庆路、胶济铁路、环湾路,汇入胶州湾,既是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胶州湾保护工作,按照“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思路,近年来下大力气实施环湾各流域整治。自2009年起,陆续对李村河分段实施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李村河上游(百果山-青银高速)段约8.4公里综合整治;基本完成李村河下游(君峰路-入海口)段约5.6公里综合整治;正在进行李村河中游(青银高速-君峰路)段约3公里综合整治。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截污、防洪、生态修复、蓄水、景观环境建设等,累计完成总投资约24亿元。经过整治,切实改善了李村河水体黑臭和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提升河道沿线城市环境质量。

1
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实施整治

(1)高度重视河道整治系统规划
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根据青岛城市发展情况,将李村河及其支流的整治纳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从整个流域着手,开展专题研究,将干流和支流进行统一规划,分类制定整治方案,合理安排整治时序。同时,以《青岛市排水专业规划》为依据,对李村河流域排水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对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以污水源头控制为根本,以临时截污为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自上而下统筹分步实施
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主干流、先截污后景观的顺序对李村河流域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李村河整治前先后实施了大村河、金水河、杨家群河、河西河等支流河道综合整治。李村河整治也是按照先上游后下游的实施顺序进行,避免上游或支流河道污染下游河道,确保整治效果。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通过安排专项资金、返还河道维护费等政策,从资金方面全力保障李村河整治顺利实施,为实现李村河全流域整治打下坚实基础。

2
坚持问题导向,整治黑臭水体优先

(1)客观分析河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1、整治前的李村河上游流经旧村较多,截污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突出;中游流经李村大集,面源污染、垃圾是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下游沿线多为旧村、工厂企业,加之部分支流截污不彻底,造成河道水质恶化。通过排查,李村河中下游沿线共发现70余处污水直排口,污水量约3万吨/日,河道水质超标2-5倍,是造成李村河水体黑臭的最主要原因。

2、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是李村河流域唯一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7万吨/日,随着城市发展,进水量不断增加,达到20万吨/日,已不能满足流域污水处理需求,造成主干管污水冒溢,未处理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迫在眉睫。

3、李村河流域流经旧村、工厂企业较多,工业废气、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会随着初期雨水进入河道,造成面源污染。经过实测调查,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超过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浓度的1-2倍,是造成河道水体污染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工程措施消除。

(2)科学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方案
1、贯通截污主干管,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在李村河沿线建设DN1200-2000截污主干管,完善李村河流域污水管道系统,使河道两岸污水主干管总输水能力达到60万吨/日。

2、加快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并同步进行上游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配合李村河流域污染治理,2014年,启动了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处理规模由每日17万吨扩容至2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满足流域远期污水处理水质、水量要求。为了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在上游支流河道—张村河选址建设一处1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使流域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日,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前期工作。

3、推进河道支流截污及污染点源治理。完成水清沟河、河西河、杨家群河、郑州路河等4条支流河道的截污及污水点源治理工作,使污水就地接入市政污水管道,减少污水直排河道约1万吨/日。

4、发挥河道临时截污措施的辅助作用。针对李村河沿线污染来源复杂,沿线部分旧村近期改造困难,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临时截污措施解决污水直排。在李村河下游整治范围内,建设11公里长的“河中渠”(上游为管径DN1600管涵,下游为1.8x2米,1.8x3米箱涵)和1万立方雨水调蓄池(另外规划的3处调蓄池远期建设),收集点源污水、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同时与李村河污水处理厂联动,在污水厂进水低峰期将调蓄池内蓄水由压力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解决河道沿线支流、暗渠等污水点源直排问题,保证旱季污水纳管,雨季收集初期雨水,控制面源污染。

(3)坚持自然生态,兼顾城市景观
李村河整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生态化整治理念,在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的同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打造滨河景观带,创造宜居生态环境。
1、在河道整治中实践海绵城市理念。李村河综合治理在满足防洪排涝基础上,研究并实践了城市生态海绵的理念,采用生态驳岸、拦蓄水、滨水湿地、下沉绿地等措施渗、滞、蓄、净化雨水,将河道生态改造、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整合与城市滨水用地价值的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河道景观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河流串联起溪流、坑塘、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拆除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昔日被水泥禁锢且污染严重的城市“排水沟”,逐步恢复生机,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提高。

2、解决河道补水、蓄水问题。李村河上游结合河道地形地貌和景观设计建设多级蓄水坝,将流动的小股河水转化为动态溪流景观,补水源主要有上游水库、世园会水质净化厂(6000吨/日)。在李村河下游整治中,结合河道清淤后的河底标高以及整体河道的坡向变化,建设1座挡潮闸、5座橡胶坝、11座刚性坝、2座刚坝闸等拦蓄水设施,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通过分级设坝的方法积蓄雨水,总蓄水量约140万立方,同时,沿河规划建设再生水管道11公里,以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河道补给水源,以此实现“河流”变“河湖”。

3、解决赶潮段海水入侵问题。青岛市环湾流域河道入海口均存在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生态修复困难等问题。为此,李村河下游整治工程设计在入海口处建设一座挡潮闸,共23孔,全长287米,在满足防潮挡浪、防洪排涝的同时,可有效拦截雨洪资源,满足生态、景观用水需求,更重要的是避免海水入侵,为河道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4、以人的需求为根本,打造河道生态景观廊道。李村河的整治与沿线城区开发建设和改造相辅相成,河道整治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通过近几年的整治,李村河沿线增加绿化面积达200万平米,建设绿道约20公里,形成一条贯穿岛城北部城区的重要生态景观廊道。随着河道整治增加大量的休闲建设、文化娱乐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带动了沿线50余平方公里的开发,为建设宜居幸福青岛发挥积极作用。

叶子分割线

案例分享三:韩国清溪川黑臭水治理启示

清溪川是韩国首尔市中心的一条河流,全长10.84公里,总流域面积59.83平方公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及规模急剧扩张,清溪川曾被混凝土路面覆盖,成为城市主干道之下的暗渠,因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其中,其水质也变得十分恶劣。

2003年7月1日,韩国首尔政府启动清溪川修复工程,历时两年竣工。经过多年治理,清溪川已经还清,并成为黑臭河流治理的典型案例?

清溪川的改造被认为是首尔建都600年以来最大的市政工程,被世界城市规划界认为是“21世纪城市革命真正的开端”。

1501122126566024223.png
清溪川最早称开川,系600多年前朝鲜王朝时,国王为排泄由首尔周围北岳、仁旺、南山山上流下并汇集在市区内的积水而下令挖掘的一条疏水河流,在汇入中浪川后流向汉江,全长5.8公里。
1501122135676063137.png
清溪川的历史如其河道一般源远流长,其命运也如河道高差一样跌宕多舛。她是一条自西向东穿越首尔的古老河道,最早的清溪川是女人们洗衣、孩子嬉戏的场所。
1501122143149034601.png
清溪川是流经汉城中心区,横贯城市东西的人工河道,起着重要的城市排水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是首尔的历史、文化和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501122320412079858.png

朝鲜太宗李芳远时期,清溪川曾是周边居民排放生活污水的“下水道”,时常要进行疏浚工作和修建护岸工程。随着沿河居民增多,清溪川被严重污染。

1501120630009718.png

日本殖民地时期和朝鲜战争过后,有许多难民迁徙至此,于是清溪川周边形成了贫民街。

1501129756076026.png

随着城市贫穷人口的增加,清溪川的污染日益加重,河两岸肆虐着疾病以及犯罪。

战后随着经济腾飞,急于建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韩国政府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的清溪川覆盖工程,在大干快上的激昂情绪中填埋了已经污染的溪水,并且花了20年的时间将一段清溪川覆盖填埋,并顺着这条小溪修建了一条长达6公里、宽50—80米的混凝土路面。

伴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清溪川的水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填埋了广桥至五间水桥水段,在其上建立了清溪高架公路。这样一来,清溪川周边一带成为中心城区产业的重地。

1970年,高架桥在清溪川岸边静静地出现。1958 年到1978年的20年里,韩国政府完成了清溪川的回填工程,铺设了混凝土路面。

由于高架桥上汽车尾气的排放,清溪川的水污染问题更加严峻。高架桥日益陈旧,对于市民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高架桥下静静沉睡的清溪川。Samil和Cheonggye两座高架桥分别于1967 年和1976 年建成,成为穿越汉城市中心的重要交通干线。

进入21世纪,清溪川高架路已经有40余年历史,年久失修给市民和环境都带来安全隐患,很显然复原河道是对人和环境最安全的保护办法。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4
民间要求复原清溪川的呼声逐渐高涨,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拆除了老旧残破的清溪高架桥,开始了河流的恢复工作。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5

2002年,因大刀阔斧的行事风格而被称为“推土机”的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当选首尔市市长。上任之初,李明博便大力推动清溪川重建项目。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6
2003年7月1日,首尔市政府斥资3700多亿韩元,约合3.6亿美元,开始了修复清溪川的工程。

当地在清溪川上游力求最大限度恢复河流原貌,主题为“自然中的河流”,中游强调滨水空间的休闲性和文化特质,主题为“文化中的河流”;下游则积极保留自然河滩沙洲,取消设置边坡护岸,以“生态中的河流”为主题?

在水体修复方面,一是疏浚清淤。通过拆除河道上的高架桥?清除水泥封盖?河床淤泥,还原了河道自然面貌。

二是全面截污?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并截流初期雨水?三是保持水量。从汉江日均取水9.8 万吨注入河道,加上净化处理的2.2 万吨城市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 万吨,让河流保持40 厘米水深?

清溪川治理还运用多元化的景观设计手段,满足不同地段人群的需求?除了自然化和人工化的溪流以外,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中还运用了跌水?喷泉?涌泉?瀑布?壁泉等多种水体表现形式;另外还注重地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利用乡土植物造景?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7

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拆除了清溪川混凝土高架桥,打开了覆盖在河道上的水泥板,清除了河床长年淤积的污泥浊水,修建了流经市内的5.8公里长的清溪川护堤。

在拆除旧高架桥时,建设者在河的下游段有意留了三个“残留”的高架桥墩,以给后人以启示。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8

2005年10月1日,沉睡在道路之下40年的清溪川重现其曼妙身姿。清溪川复原后的事实证明,在交通分流等一系列重新规划之后,交通状况非但没有加剧,反而缓解了这一区块的交通拥堵。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9
修复后的清溪川成为首尔文化休闲中心,更成为韩国旅游的必到之处,沿河悠闲漫步往返大概需要3小时。

在三十年前,这个河道却是一条城市高架要道,肩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2003开始实施的“城市复兴计划”(urban renewal project),让首尔花费了2.8亿美金退地还民,将其改建成了长达5.8公里的城中水景花园,用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及配套公共设施。

清溪川重建工程的概念设计思想可归纳为:
拆除高架桥,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问题,使城市中心更加美观;

将已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挖开,建设一条崭新的城市型自然河道,重新塑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河岸文化空间,彻底改变城市面貌;

利用外环线解决原有穿城的交通,把地下水道改建成城市型自然河道,改善市区大气环境,建设绿色城市;

恢复清溪川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别是要恢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桥,建成河边城市文化,为市民提供一个在休闲之余欣赏历史文化的场所;

改善周边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该地区成为国际金融、文化产业、时尚、旅游产业竞相开展促销战的空间,为变成新的经济中心提供了发展契机,以此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国际竞争力。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0
我国有关专家指出,清溪川治理的重要经验是采用不同技术,分阶段达到不同效果?

外源截流和内源控制技术是基础和前提,人工净化技术作为阶段性手段,清水补给和生态修复技术是长效措施。

清溪川项目通过铺设截污管道,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结合清淤疏浚,减少底部污染物向水体释放?项目重建了大量动植物的栖息地,添加人工湿地,并设计了多元化的景观?

综合多项技术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结合再生水(净化处理的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汉江)作为水源补充,综合增加了清溪川水体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达到了长效保持水生态优良的效果?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1
从生态环境效益看,清溪川成为重要的生态景观,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两项指标外,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韩国地表水一级标准?

从经济社会效益看,由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周边房地产价格飙升,旅游收入激增,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投资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过24万亿韩元,并提供了20 多万个就业岗位?

从历史意义来看,清溪川改造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工程,是让城市走向复兴的伟大工程。

如今的清溪川: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2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3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4
清溪川的重建工程已不是简单地恢复一条河道,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打造了一条具有历史水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活力的全新的清溪川,给该地区、乃至首尔及韩国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清溪川重建工程中体现了几个和谐的“结合”:
解决城市高架桥安全问题与重建清溪川的结合;
将满足城市河道基本功能与建设一条新型城市自然型河道的建设结合起来;
将解决城市环境污染与造就一个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清溪川结合起来;
将历史和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起来;
将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提高城市整体实力结合起来。

这些有机的“结合”,突出河流的内涵——桥文化为清溪川的重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参观过清溪川的人具有一种无限的回味,让居住在两岸的人民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更让首尔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增添了更加鲜活的动力和国际竞争力,这种潜在发展动力远不是花巨资能买到的。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5
在1394年首尔还没有被指定为首都之前,清溪川尚属自然河川。四周环山的地理特点,使水流自然而然汇聚于首尔这座地势较为低平的都城中心,因此在朝鲜王朝还未对都城水路进行修整之前,已有自然河川流淌其中。现代的清溪川,全长约5.8公里,自西向东,注入汉江。

青溪川在朝鲜王朝500年间,承担着首都首尔城市排污的责任,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青溪川治理方案
河道整治
建立了一个水文模型,利用河道的上游与下游有20公尺的落差控制水流的速度。
污水管线和行洪渠道也分开来,确保清溪川一定是一条洁净的河流。
枯水季水源供应
 抽取处理汉江水
 汲取地下水、雨水
紧急条件下利用中水

三段式景观设计
西部城市金融中心,现代化设计
中部城市商贸区,打造滨水休闲带
东部城市商住混合区,自然生态特点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6
清溪川治理对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有什么启示?如何增强河流在城市多重价值开发中的作用?

第一,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恢复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以此带动相关生态系统的功能运作,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第二,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建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重点发挥河流生物保护、涵养水源、调蓄雨洪、遗产保护等功能,保护和重塑城市良性的水文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第三,注重景观营造,提升服务功能。将河岸带作为城市公园、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景观载体,与城市绿地系统和慢行系统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充分发挥河流作为城市重要景观和生态元素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四,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河流生态修复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应主动邀请专家组织、企业团体、居民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形成完整的决策团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推进的顺利。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7

叶子分割线

案例分享四:智利圣地亚哥河道改造,听说可以让“萤火虫回来



导读
圣地亚哥河道改造项目在1980年代后期完成,见证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完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圣地亚哥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就是将自然融入到城市中,由于它的成功,所以对未来提出了一个指向,现在许多城市都开始实施这个项目计划。项目进行的很自然,我们希望能将这种有意义的自然生态项目继续扩展下去并持续它的成功。尽管,在国内,这种想法有时很天真,缺乏竞争力,但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

经典的设计经常不被人知,
因为它们看起来是那么自然,
参观者完全不会意识到这是人为的作品。

圣地亚哥河道改造项目使用混凝土渠道规划的设想是一次与公共机构、工程师、生物学家和景观设计师成功的合作。设计一个可持续性和功能性的防洪体系,尊重和保护了自然栖息地。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8
▲河道最初的规划图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19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0
1978年的大洪水向人们展示了圣地亚哥河道对周边开发的重要性。随着对河道的侵占和破坏,季节性的洪水经常发生。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1
1980年,由公共机构和私人土地拥有者合作完成的第一阶段的“圣地亚哥河道的治理工程”恢复了河流的自然栖息系统。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2
第一阶段的“圣地亚哥河道的治理工程”的河道剖面结构,恢复了河流的自然结构。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3
1992年,河道修复的施工过程。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4
1999年,这张照片显示了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已经回到了环境中。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5
2002年,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轨道交通沿着河流为沿河的娱乐、商业和住宅开发提供了机会和便利。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6
2005年,沿河的步行道系统为人们提供了交通、娱乐以及亲近自然的机会。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7
2010年,对河流及其自然生境的恢复,使一些本土的动植物得以保护。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8
2011年,河道景观的恢复也使得沿河的城市廊道也已复苏,住宅建筑面向河流,更加亲近自然。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29
2011年,河道的鸟瞰向人们重新定义了城市中心商业和住宅廊道面向河流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公众提供娱乐设施。

5套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_30

叶子分割线

案例分享五:五管齐下,提升塘西河水环境质量


导读
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建设标志着合肥由环城时代步入滨湖时代,是合肥市委市府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早在新区建设的初期(200611月正式启动),合肥建设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河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国内外专家共谋滨湖治水大计。治水方案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秉承"集成创新、因地制宜、生态和谐"的理念,实施"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监控调度"的综合整治方略,"五管齐下",把塘西河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走廊和城市景观河道,为合肥的城市水系治理积累经验。

五管齐下,践行黑臭河道治理


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的试点区,塘西河横穿滨湖新区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巢湖。河道城区段全长11.53km,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作为一条半丘陵地形、城市雨源型河道,塘西河在改造前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河道基本没有生态基流,河水干枯,②旱季成为区域的纳污河道,③雨天成为城市区域的泄洪、排涝通道。导致该河道旱季污水横流、雨季洪涝泛滥。为此,在2006年滨湖新区开始启动建设之际,合肥市政府就下决心对塘西河进行综合整治,在保证区域防汛安全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一条“安全、和谐、生态”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景观走廊,水质目标达到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总体设计单位,上海城建总院经过历时一年的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五管齐下”的综合整治策略,即: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和监控调度。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是塘西河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主要实施“河道疏浚、岸线整治、拦河蓄水,泵闸调控”等工程措施,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发挥综合功能。河道采用自然的不规则复式断面,设置汀步、亲水平台,并维持自然河道弯曲和缓坡起伏渐变接岸。沿河设置两坝三闸工程,分级蓄水,形成人工瀑布的景观效果,既利用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解决城市河道泄洪与蓄水的矛盾的同时又兼顾保护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则充分利用河道线形,结合控制节点水位,构建全线平地束水、纵向低堰跌水、横向水岸相映的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湿地廊道景观;河道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功能区段,“自然过流段”、“滨水休闲段”、“顺直过渡段”、“休闲戏水段”、“河湖湿地段”,成为贯穿新区生态廊道的主线。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628719039471.png

污染治理

污染治理是河道治理的关键,通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河污染量。工程方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施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全面杜绝沿岸点源污水排放,建设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工程使污水进入污水管道系统,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达标处理;二是通过工程手段最大程度消减沿岸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负荷,进一步减少塘西河污染负荷,有效改善塘西河水质。

(1)建设塘西河再生水厂,用于处理滨湖新区启动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出水达到景观回用水标准后作为河道生态补水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厂设计规模为3万m3/d,采用AAO+MBR膜处理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水质标准优于一级A标准。建设模式采用半地下形式,建成后进行覆土绿化,与沿河景观充分交融。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693999038372.png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715737094354.png
(2)实施塘西河沿线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工程
塘西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河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四类水体标准,沿河景观自然生态,已成为当地休闲生态走廊。但是,随着滨湖新区的开发建设,自2014年开始,发现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对河道水质冲击明显,为进一步维持并提高塘西河水质,滨海新区实施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入河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调蓄与处理,减少向塘西河排放的污染负荷,目前部分工程已建成,部分工程正在实施中。

补水调水

由于塘西河是一条雨源型河道,河道生态基流匮乏,主要水源来自气象降雨,这对河道水质改善与维持景观水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通过实施水源补给工程,来提高河道水动力条件,维持并保障塘西河水质和水量。经水量平衡分析计算,水源补给工程由西南部生态水系统、巢湖补水系统、污水厂再生水补水系统和河湖内部循环系统构成。通过科学调度,调节水位,保持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故纳新的目标。 

生态重建

生态重建、恢复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是塘西河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通过建设生态护岸、湿地工程、曝气充氧、生态构建等组合措施,重建塘西河良性生态系统。塘西河公园已完成绿化面积260万m2,其中水生植物13万m2。塘西河方兴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200亩,湿地营造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785618090323.png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804304009810.png
 
监控调度

工程建成后,能否达到工程建设目标,运行管理尤为关键。塘西河综合管控中心利用可视化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塘西河的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监控调度、远程控制体系,优化水环境的预测、预警及应急机制,维持塘西河生态自净能力,达到综合调控的目的,实现长效管理的目标。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876842072725.png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3899565021404.png

整治项目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共提升

塘西河整治工程时间跨度长,投资大,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大幅削减塘西河进入巢湖污染物总量,对“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提升了滨湖新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回用中水,节约成本;改善环境,增值土地
利用塘西河再生水厂出水回用(市政杂用),每年可节约用水1250万m3,按合肥市自来水最低一级的水价2.31元/m3计算,每年可节约水费2887.5万元。如按施工用水价7元/m3计算,最大每年可节约水费8750万元。生态环境的改良,吸引了高端服务产业接踵而来和新居民的涌入安居,带动了土地的升值。
  
环境效益——涵养公园,孕育景观;新区氧吧,造福于民
打造塘西河景观公园,营造水清、树绿、花红的美景,为新区提供天然氧吧。
以塘西河再生水厂和生态补水工程为例,每年可消减CODcr3750吨,TN457.5吨,TP66.25吨(其中生态补水工程每年消减TN20吨,TP10吨)
塘西河公园建成后每天可吸收370吨二氧化碳,释放266吨氧气。
 
社会效益——营造绿色生态新区,树立科学发展典范
提高城市区域防洪、排涝标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提升城市休闲、娱乐、亲水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
修复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有利于巢湖休养生息 
 
展望未来 创美好城市 享绿色生活

滨湖新区原有的生态条件并不如人意,尤其是河流水系和巢湖沿岸污染颇为严重,以致当初不少人对在此兴建新区心存疑虑。新区建设可谓是迎难而上,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区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新路,经过十年的治理和建设,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昔日污染严重的河流水系和湖畔沿岸现已建成面积达926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新区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位于全市前列,展现了人、河、城共依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风貌。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801-1501574133336088387.png

整治项目始于2008年,距今约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海绵城市概念兴起,黑臭水体整治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究本溯源,本项目的精髓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经过时间的考量,塘西河水环境建设的实践带来了良多的借鉴与启发:
 
1、  生态为基,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居民生活和现代产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与稀缺要素,没有它便没有合意适宜的“宜居宜业”。滨湖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实践表明,秉持和践行生态型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非同小可。
 
2、  绿灰结合、蓝绿交融,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采取低影响开发、全过程控制、多系统衔接等方法,运用“绿灰结合、蓝绿交融”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地区雨水径流的特点,河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构建雨水生态廊道,解决本地区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打造水生态和水文化。
 
3、  整合河道周边用地,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发挥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发挥中的作用、注重河流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骨架作用。
 
4、水清为本,开展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
抓住河道水质这一关键,开展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河道治理向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不仅注重水域、岸线的治理,更要考虑岸上、陆域的综合整治。水体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综合方案加以解决,碎片化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治理目标。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