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浙江杭州在全国率先引入PPP模式 再次创新治水方式
摘要:浙江省“五水共治”实施第三年时,高新区(滨江)再次创新治水方式,在全国率先引入PPP模式。解决辖区内72公里42条河道的内涝问题, 只是“五水共治”其中的一个治理单元,而此次引入PPP模式,则是要提升城区内河,尽快达到可以游泳的标准。
空中鸟瞰已投入使用的华家排灌站雄姿
春日孔家河
山一村南连湘湖,7条小河贯村而过,是滨江地区河网最密集的地方。
2日午后时分,阳光甚好。68岁的徐玉珍穿着雨鞋,踩在临水的台阶上,在孔家河里洗着一大筐子芥菜,按照当地“吃货”的习俗,这个时候,会做些“腌芥菜”,几个星期后,就可以炒肉片、炒春笋吃了——徐玉珍习惯在门口的河里洗洗蔬菜,“洗起来舒畅,前几年河道不干净的时候,只能在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下洗,洗不干净。”
徐玉珍说的前几年,大概是在三年前——也就是“五水共治”的前夕,上游有几家工厂,偷偷摸摸地往河里排污水,时间长了,河面上就浮起一层油,河水就不能用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河长楼东文来了以后,才被彻底得到改变——楼东文的另一个身份,是滨江区住建局的局长,他刚当河长时,就带了几个人,明察暗访,把企业几个排污口给堵住了,解决了污染源的问题。
另外方面,孔家河水系发达,有着一定的自净能力。从2014年开始,河道里又种上了人工水草,做了立体生物帘。这么一来,模拟的天然水草形态,水流和气流一加强,就藏不着污泥了。
被孔家河贯穿而过的山一村,有着杭州最大的农居SOHO——这些年来,一些旧农房被越改越洋气,而门口这条不到5米的小河,也越来越清澈,在这个时候,站在河道的台阶,就能看到成群“白条鱼”争食,近处小虾游弋。
最“难”汤家河
近日,问滨江区河道监管中心主任杨寿国,“去年最难弄的河,是哪条?”
他想也没想,就回答说“汤家河”——汤家河之前是滨江地区的一条断头河,劣五类水质,主要的污染源是附近工厂的直排废水,“五颜六色,人走过去,都嫌臭。”
汤家河的治理,是从去年5月开始的,一开始,河底种轮叶黑藻、伊乐藻、菊花草这些沉水植物,没想到,水下被污染的淤泥太厚,一个月后全部死光了。
宋波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其所在的杭州萧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着河道的修复治理,“如果按照治理等级来划分,这条河,应该是我们遇到的最难治理的河道。”
后来,宋波他们想了个办法,在河底先铺上淤泥,再进行沉水植物的种植,以及在河道两边种上铜钱草等挺水植物,并在河道中间铺设了氧气管道,进行智能的输氧。
现在站在东冠桥上,可以望得到汤家河的河底,偶有三三两两的鲫鱼在游动。杨寿国说:“这个项目花了160万元,现在基本已经消除了五类水质,好的时候,可以达到四类。”
不过,在宋波看来,如果送进汤家河的原水能够再好些,以后还能够达到三类水的标准的——这种愿望似乎并不难实现,随着华家排灌站在去年11月正式使用,以后从钱塘江引入滨江河道的水,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干净,“只要10天时间,基本上可以把滨江内河的水,全部换上一遍。”
率先引入PPP模式,开全国治水先河
“台风不再看海”的很大原因,除了滨江在治水方面的有效治理,更是因为华家排灌站的正式使用,“每秒可以排水20个立方,下面深5米多的华家河,基本两个小时就能排空。”
不过,仅是治涝,并非是“五水共治”的全部含义,从今年起,高新区(滨江)试图从“台风不看海”,转向到“夏日能游泳”的治水新局中——而引入ppp模式,更是开创了全国治水模式的先河。
此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教授龚耀、浙江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张明圣在内的多名专家,对滨江启动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结果认为,“解决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和管理手段陈旧的现状,探索出一条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新路子,从而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将有可能打造成为ppp模式下全国区域水环境智能的标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而滨江区政府所购买的治水服务对象,是区内的企业聚光科技,其产业领域已经从大气河道等环境监测,拓展到河道环境治理。杨寿国说,“目前正在洽谈,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想尽快把滨江的河道治理好,让家门口的河,都能够游泳。”
名词解释ppp模式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