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消失了的“自来水桥”
朋友送来一张上海的老照片,希望我告诉他,这是上海的什么地方。我告诉他这是苏州河上连通江西中路和江西北路的“江西路桥”,因为该桥梁是为了输送自来水而建造的,所以俗称“自来水桥”。在照片上还能看到,桥上有很粗的自来水管道。
自来水公司与“自来水桥”
1917年《实测上海城市租界分图》:自来水桥
以前,上海的饮用水主要依赖井水,生活用水则依赖江河之水。近代以后,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道路不断地增加,许多河道被填而成了“断头河”,江河流水不畅,淤塞加剧,城市河流污染严重,而井水的出水量有限,难以保证城市用水。于是,上海出现了一种称之为“挑水”的行当,挑水夫从黄浦江的中心取水,挑到城市里货卖,部分家庭雇佣挑水夫定期、定时送水,市民使用水的成本很高。19世纪80年代初,原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吗里哦(A. Mcleod)获准在上海公共租界建设自来水厂。1881年4月,上海自来水公司(Shanghai Waterworks Co.,Ltd.)在英国伦敦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公司在英格兰注册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万英镑(当时一英镑约兑7两纹银),总部设在伦敦,不久就在上海英租界香港路与江西路转角设立上海本部,并经上海道准许,在杨树浦黄浦江边建设自来水厂(当时这里还没有划入租界)。1883年6月29日,英商上海自来水厂正式放水,李鸿章应邀参加放水典礼。
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杨树浦自来水厂
初建的自来水厂规模不大,水厂只有一个抽水泵和若干个滤水池,规划日产自来水约7000立方米。第一期工程,日产水约4000立方米。根据自来水公司与租界工部局签订的合同规定,生产的自来水首先保证外国轮船、兵舰的淡水补充,并预留约三分之一作为城市消防用水,其余的才作为租界的生活用水。当时的自来水无法满足租界的生活用水,所以生产的自来水只能保证苏州河南岸英租界的部分供水。自来水公司的地下输送管沿杨树浦路、百老汇路(大名路)向西,在江西路附近过苏州河,抵达苏州河南岸的英租界,因此必须建设跨越苏州河的输送管。由于苏州河是通航的河道,为了确保通航,水管必须建的高一点。自来水公司担心苏州河上的船只会撞坏自来水管,遂决定在这里建造桥梁,水管沿桥梁过江,即使桥梁被撞,也不至于损坏输送管。于是,这座为了输送自来水而建造的桥梁就被叫做“自来水桥”,桥的两岸是江西路(江西中路)和北江西路(江西北路),又叫做“江西路桥”。
1888年《上海城厢内外租界全图》中的自来水桥,图中管道绘制分明
从杨树浦水厂到江西路的直线距离大约5公里,本来自来水的日产量就不高,水压较低,自来水要自然流过建造得较高的输送管有困难,于是自来水公司就在自己坐落于香港路江西路口的公司门前设立泵站,并建造一个约30米高的水塔,利用水泵把自来水抽过江,再抽到水泵上。19世纪,上海租界的建筑通常在四层以下,总高一般都在15米以下,30米高的水塔足以把自来水输送到每家每户。当然,自来水也是一件新生事物,是上海洋场发生的新鲜事,而自来水塔也是当时最高的、标志性的建筑,自来水塔和自来水桥因而也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洋场繁华小志》:
安排水性地中行,探溯源头势不留。
名浊独清增管见,旁通曲引仗机成。
《沪江商业市景词》:
东北高台耸出楼,自来水脉此停留。
如仓储蓄充盈后,到处机开到处流。
地藏铁管达江中,曲折回环室内通。
更用龙头司启闭,一经开放水无穷。
昔日自来水塔雄姿
“东北楼台”就是指位于自来水桥东北角的自来水塔。自来水在自来水桥附近被“泵浦”(即水泵,“泵”、“泵浦”是英文pump的“洋泾浜语”)抽过江,再抽到自来水塔,又顺着自来水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用户只要拧开龙头,就能“到处机开到处流”。
1920年代的杨树浦水厂
1904年的法商董家渡水厂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以后,法租界在沪南黄浦江边建造法商自来水厂,中国人在沪南和闸北建设南市水厂和闸北水厂。旧上海有租界,租界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以外的殖民地,租界不隶属中国的行政体系,旧上海的政区被划分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即中国地界),而华界又划分为南市和闸北,人们把旧上海政区割裂的现象称之为“三界四方”。英商自来水厂生产的自来水只能供应公共租界,法商水厂生产的自来水只能供应法租界。所以,跨苏州河的自来水桥以及桥上的自来水管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解放以后,对市区自来水供应管道做了调整,苏州河南岸的自来水由沪南的水厂供应,杨树浦水厂的自来水只供应苏州河北岸地区,于是那根跨越苏州河的自来水管才被拆除。那座“自来水桥”消失而被上海人遗忘,我们只能在历史照片中见到它的模样。
1951年和1950年上海地图对比后发现,自来水桥消失了
如今河滨大楼靠江西北路东南角明显高出路面的上街沿部分,就是当年自来水桥拆除后留下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