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行将形成“45、60、90”格局 重大工程“不讲快,只讲好”
今天上午,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在做客第四届“民生访谈”节目时强调,在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民生,关爱民生。
“对于由掘路、深基坑、地铁及隧道施工等引发的社会风险及矛盾,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要制定风险控制和防范方案,要不断优化方案、细化措施,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化解在项目、化解在基层,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黄融表示。
【建筑市场整治】
宝山区路面塌陷事故源于制度落实不到位
去年11·15火灾发生后,全市都非常关注在建工地如何确保建筑生产安全的问题。谈及上海建筑市场的管理时,黄融表示,当前本市建筑市场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11·15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在深入分析查找原因中发现,本市建筑市场在体制、机制、法制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为此,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建筑市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俗称“二十二条”),对涉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建筑市场整顿、建设程序完善、源头风险控制、承发包市场规范、施工现场管理、落实监理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关键内容,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管理措施。
而就在不久前,宝山一在建项目发生了路面塌陷。谈到该起路面塌陷事件,黄融表示,宝山的这起事故是一起由于地下基坑开挖而引起的事故,现在市建交委正在会同宝山区建交委,组织专家对这起事故进行分析。
“对于宝山的这起事故,我们感觉还是制度落实不到位。”黄融指出,当前全市正在积极开展建筑市场安全大检查,市里的要求是100%覆盖,“既然是100%覆盖,怎么还有遗留呢?我们也在展开调查,包括政府监管部门能不能到现场检查出问题来。”
此外就是监理方面的问题。在黄融看来,一个工程出现事故不是偶然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职能部门如果有一方失管就会造成大问题。”
“宝山的这起事故也反映出上海建筑市场存在的薄弱环节。”黄融还指出,上海提出整顿建筑市场的“二十二条”,就是要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同时要落实建筑主体的责任,除了对单位的法人之外,还要强化对法人代表、注册人员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强化监管部门的作用,以及监理、设计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怎样更好地独立行使监管职责。
“我们要把整个施工生产安全的责任全面落实,不仅仅企业要承担责任,个人也要承担责任,法人单位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都要承担责任。”黄融还提出,要使监理和检测单位能够独立行使职责,既要保证他们的收费,也要确保责任的落实。最终通过专项来完善上海的建筑市场体系。
【工地用工管理】
中心城区农民工刷卡进工地上岗
在进一步谈到工地管理的问题时,黄融透露,接下去,上海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工地信息监管平台,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融合到对建筑市场生产安全的管理当中,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工地进行实时的监管。
“我们要求工地、监理时时报送工程信息,同时通过这一信息平台对建筑市场中比较突出的顽症难题进行监管。”黄融谈到,过去建立信息平台,仅仅为管理者所用,现在这个信息平台是一个全市共享平台,既是监管平台,又是服务平台,同时也是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起这一机制后,监理就可以把每天发现问题的实时录入平台当中,政府监管部门就可以经常在平台上发现问题,在工程事故发生之前就把它解决掉。
谈到上海建筑市场的用工管理问题,黄融透露,“二十二条”提出,上海要对农民工加大培训力度,要让农民工进入上海以后有一个指定的地方帮助其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其施工作业技能。“我们这次提出,要让每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必须有一张类似身份证一样的信息卡,这个信息卡记录了他培训的程度、特殊工种领证的水平等信息。”
在黄融看来,农民工的社保、卫生保障都在里面,这张卡等同于是农民工的“救命卡”。他还透露,下一步,上海先从中心城区开始,每个上岗的农民工都要刷卡进入工地,“这样我们就有记录,也可以避免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进入工地,既保证了农民工的人身安全,也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后世博城市长效管理】
无计划、无执照违规“马路拉链”责令停工
黄融谈到,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凸显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证明了城市管理工作大有作为。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建交委与市交通港口局、市绿化市容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民防办、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等单位共同制订了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
关于重复掘路,亦即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马路拉链”的话题,黄融表示,马路拉链是困扰城市管理的难题顽症,造成道路的乱开挖或者重复开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管理部门来说,加强政府监管是首要问题。
“我们对道路开挖也做了分析,主要的问题还是在道路管线施工的综合评估上。”黄融指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搭建一个平台,市建交委专门有一个道路检察办公室,和规划部门一起联手,在管线施工设计上做一个总体计划,减少开挖数量。“要对开挖的总量进行控制,每个月或者每年的开挖总量都要进行控制,要采取一些措施,逼得管线单位主动去平衡,减少开挖频率和开挖道路总的比例,包括开挖道路面积。”
谈到未来对“马路拉链”的管理举措,黄融表示,“十二五”期间每条道路开挖以前要对周边的路做交通风险评估,“这个开挖会不会对周边带来影响,封路以后造成什么影响,这是以前不太注意的,这次就很强调。”黄融表示,马路不开挖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受控,坚决杜绝无谓的开挖,还要强化开挖以后路面的修复质量。“现在有些老百姓认为一是开挖时间过长,一是开挖以后打一块补丁,并且不平整。我们希望通过两三年的努力,使这一问题能够做到受控。”
下一步,市区将联手加强对在建掘路工程进行检查,发现无计划、无执照的违规施工行为,责令停工,并处以相应的经济处罚。
【旧区改造】
“十二五”上海旧改力度继续加大
黄融表示,尽管“十二五”上海的建设重心由中心城转向郊区,但旧区改造是“十二五”当中要坚持的重要内容,上海将继续加大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力度。
“市中心已经不可能大拆大建,”黄融坦言,“十一五”期间,上海完成了340万平方米的旧改任务,受益家庭将近13万户。
“十二五”旧区改造制定的目标是350万平方米,占到整个旧区改造总量的一半,黄融用“非常艰难的任务”来形容这一目标。根据安排,上海今年旧改的量要达到80万平方米。
而对于在旧区改造中如何保留城市风味的话题,黄融表示,我们对城市的旧改方针是拆、改、留并举,有拆,有改,有保留。所谓“留”,就是将历史风貌区保留下来,“上海如果没有这种继承,城市是缺少文化的,是一种遗憾。”
【“十二五”发展目标】
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户
上海今年重大工程的建设力度依旧不减。黄融表示,从前对重大工程的提法是“又快又好、后墙不倒”,到世博会前后强调“又好又快”,而今年在建交委的工作会议上则提出,“不讲快,只讲好”。
“‘十二五’上海的城乡建设交通事业,要实现三个重大转变。”黄融谈道,一是在工作重心上,处理好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城市管理上来,促进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社会、市民协同治理转变;二是在建设方向上,处理好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关系,切实把建设主战场转移到郊区,促进上海城市发展布局由单核中心向多核多级转变;三是在发展内涵上,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切实把发展内涵转移到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和改善民生上来,促进行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集约型发展转变。
黄融透露,到2020年,建设完善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的上海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运行安全高效、管理规范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建成低碳生态的宜居城市,初步建成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相匹配的市域城镇体系。重点则是努力实现“四、三、二、一”的目标——
首先,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四大长效机制。
其次,抓好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三项重点工作。
再次,到2015年,基本形成“45、60、90”的通行格局,即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到市中心区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60分钟,本市到长三角核心地区主要城市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
最后,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户。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万户,新建2000万平方米、供应约40万套经济适用房,多方式筹措和建设公共租赁房20余万套(间),同时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50万平方米,建设供应约30万套动迁安置房。
【今年建设任务】
确保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全部开工
而就今年本市重大工程建设的特点,黄融在访谈中透露,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为了继续发挥重大工程在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相关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黄融列举到——
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推进中科院科技园、启动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项目;开工建设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金山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数据港云计算服务平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浦钢搬迁工程第二步实施项目,推进汽车、造船、商用飞机等重点优势产业项目;基本建成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加快推进迪士尼、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产业项目,增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力。
城市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国家天然气项目、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输变电工程等一批能源设施保障项目;启动中心城排水系统改造、大型直升飞机、消防站体系等公共安全设施项目;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郊区县数字电视整体转化换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重大社会事业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区配套道路及公交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医院医技楼、病房综合楼及郊区三级医院等项目建设,提升市级医疗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二期、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等一批教育事业项目建设;推进上海交响乐团迁建、上海自然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在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改善民生,着力降低社会风险。”黄融特别提到,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市政府已经充分考虑了民生需求,84个项目中,有15个是直接关乎民生,占总数的18%,比往年有增加。对于这些项目,特别是其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道路及公交枢纽建设等,必须全力推进,确保完成。要确保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全部开工、确保供应量达到1150万平方米。
实地走访
属于外滩的记忆
雪糕8分钱一根,棒冰4分钱一根,是车美珠内心珍藏时间最久远的外滩记忆。
车美珠喜欢将外滩称之为“第二母亲”,不仅仅是因为生在外滩、长在外滩,还因为自己见证了外滩的多次变迁、改造,以及与外滩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1954年出生的车美珠从小住在外滩边上,位于金陵东路243号上的一间小型礼帽店,是她童年的所在地。门口就是2路电车,弄堂里每天都能听到海关大楼的钟声。
上世纪60年代的外滩,天热的时候,延安东路外滩的摆渡口满是人。那时候,用车美珠的话来说,几个亲戚当时“蛮有头脑的”,在摆渡口卖棒冰,“那时的生意还不错”。
80年代的情人墙,一对对的恋人,构筑了外滩一道绝美的风景线,也给青年时期的车美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情人墙还都是水泥柱子,栏杆也不高,就齐胸这样。”
90年代,随着外滩地区的开发和改造,车美珠一家迁离外滩。彼时的外滩,已经成为上海的门户,黄浦江对岸,一座座广厦在陆家嘴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夕,外滩再度完成“变脸”。作为迎世博的一项重大工程建设,新外滩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便是现在,车美珠也保持着不定期乘66路公交车到外滩去转转的习惯。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在外滩认养的三棵银杏树。自从10年前查出身患乳腺癌,车美珠至今依然笑对人生。对于新、老外滩的记忆,车美珠更是倍加珍惜。“外滩的改造一次比一次好,现在外滩比过去更加宽敞,层次也更加丰富了。”
每一个上海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外滩。不管风吹日晒,无论岁月变迁,外滩的美,始终在那里。城市也一样,人生亦如此。每一次变迁和提升,都有其自己的轨迹。
记者手记
城市,由“建”到“管”的一次转身
一场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让上海人知道,未来的家园可以更美。世博会结束了,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地吃,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地过。
城市怎么管才算是管得好,命题之大,尤其对上海这种特大型城市而言,要想完满地回答上来,谈何容易。
过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上海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变:黄浦江上的大桥多了,黄浦江底的隧道多了,地面上的高架多了,地底下的轨交多了……然而,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城市拥堵的路段多了,地铁拥堵的车厢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管理综合顽症更多了。
过去所谓的城市大发展,更多地在于“建”,而非“管”。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备,建立一种高效而智能的运行、管理秩序,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更加重要。
我们的城市边际在不断延展,我们所遇到的城市管理难题也在发生着“聚变”。以地铁建设为例——
过去的线路,最初只有1条、2条,但现在,上海的轨交基本网络已经形成,超过10条线路间的相互影响、关联。一趟列车、一个站点的一个小故障,都可以引发全线路、全网络的延误。过去都说,管得好不如建得好。但如今,如此庞大的地铁网络,建好还算不上是真的好,惟有管好了,运行好了,那才叫真的好。
世博会有一个场馆,展示的是未来的智能城市。如何达到“智能”?管理的技术可以不断翻新、超越,惟有管理理念的蜕变、升华,才是引领一座城市走向真正“智能”的关键。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