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何让“桥糊糊”们不再糊下去
近日,南京的“桥糊糊”成为又一个热门话题。耗资3000余万元、刚刚竣工一年的汉中门桥就有30根桥栏底部开裂,“裂口缝隙足以塞进成年人的手掌”。被媒体曝光后,第二天不少行人却注意到桥栏裂缝被抹上了白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被胶水粘上了,有关部门的此举引起当地市民强烈不满。
“这桥还能过车走人吗,会
不会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建成仅一年的大桥栏杆就多处开裂,是设计的问题,还是施工的问题?”“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有什么补救措施?”群众言辞之间有责问、有质疑,亦有对政府彻底清查的期待。看来,胶水虽然可以暂时糊住大桥裂缝,却不可能粘拢市民的眼睛和嘴巴。
所幸的是,这次南京市相关部门对“桥糊糊”没有采取“糊”的态度,而是立即组织专家组展开了调查分析,指出“施工、监理、设计、管理都有责任”,表示要追查到底;对于“桥糊糊”居然获得市级优秀工程二等奖的问题,也责询负责评奖的部门进行调查;施工单位不但被责成为50万元左右的修复费埋单,而且被记入企业信用“黑名单”。
公众对“桥糊糊”的质疑应该说有了一个阶段性处理结果,但由“桥糊糊”引发的思考却不能到此为止。近一两年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分析这些事故后我们会发现,很多其实都可以避免。在惨剧发生前,不是早已显现“裂缝”,就是已能闻到“硝烟”,有的甚至已经听到了“呐喊”。可是相关单位和部门却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事故发生后能糊则糊、能隐则隐、能躲则躲,以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桥糊糊”也好,“坝溃溃”也罢,裂缝再大,毕竟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群众大概一眼就能看出来,糊是怎么也糊不过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老百姓的心中,有些裂缝看不见也摸不着,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近年来,在矿山开发、土地征用、旧城改造中一些群众的利益受损,就使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裂缝”日益显现,如果对此也采取“糊”的态度,不加以彻底解决,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有形桥的“裂缝”,更要看到无形桥的“裂缝”。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关心的小事抓起,从问题的苗头抓起,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此,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才不会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