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古村落建筑遗产的价值

作者:墨临 时间: 2007-03-24 00:00 阅读: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遗产的价值
作者:邵瑞权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内,东临雁荡山风景区,南距温州市区23公里,西连仙都,北接仙居,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小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它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惟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仁者爱山、智者乐水”。1600年前南朝诗人谢灵运留下的“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垧郊”的名句,就是形容这里的美景的。
  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选址讲究,规划严谨,风格古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较为突出的有岩头、枫林、苍坡、芙蓉、花坦等村,均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楠溪江现有村落中,茗岙和下园建于晚唐,枫林、花坦、苍坡、周宅建于五代,芙蓉、廊下、鹤阳、渠口建于北宋,建于南宋的有豫章、溪口、岩头、东皋等,坦下建于元代。
  “楠溪江的乡土建筑个性特点非常鲜明,从村落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布局到房屋个体的型制风格都明显不同于江南其他各地,渗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的书卷气和乡民淳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来的对自然的亲和感。”――这是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对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及其审美价值的准确评估。他认为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楠溪江畔繁衍生息,并造就了瓯越文化。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及宋、明、清的古塔、古桥、古亭、古牌楼等名胜古迹,老村、古镇、旧宅、长廊、败祠、戏台、发黄的族谱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楠溪江的自然风光极其秀丽,它们有力地融入了当地乡土建筑的塑造,建筑与地坡山林融为一体,天公的造就和人工的打造构成天人合一的视觉和谐,构成特殊的视觉审美冲击力。而一代代楠溪江人的山水情怀及人文气质使他们在为村落选址的时候,很重视周围的自然风光的优美,有些村落的始迁祖,就是因为爱楠溪江风景而来定居的,如塘湾郑氏宗谱说始迁祖乃“爱楠溪山水之胜”而来落户的。
  几百年来,我国许多古建筑一直保持完好。但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消失很快,其中不乏有很高的保留价值的建筑精品被误伤。当年楚人一炬,阿房宫毁于倾刻,现代推土机大口无情,其威慑力大于西楚霸王,日益吞咽古旧建筑,不留神的话一些乡土建筑、乡土文化见证实物以极快的速度无声消失,保持和维系这些建筑群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楠溪江现存村落的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甚至有宋代的遗迹,多年来由于不发达的经济和不便的交通,古村落建筑得以很好的保留。但随着经济开放的冲击、交通的开发和商品市场的渗透,楠溪江古村落也正面临着威协。
  例如,建于宋宝庆年间的岩头村水亭祠,是当地一座书院,和文峰塔、文昌阁呼应,已有1000多年历史,却倒塌于1998年,实在令人痛心惋惜。而另外一个叫林坑的村落,被誉为“淹没深山中的璞玉”,掩映在山林环抱中,是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该村山势奇特,沿坡围筑的古建筑绕山势鳞次栉比,虽无几进厅堂豪宅,依山而建的院落、穿廊、桥架之间组合天趣自成,秀逸通透,建筑和山形的组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妙境,独具特有的审美价值。几年前,画家赵瑞椿偕学生写生,为这组建筑精品和自然山川构成的妙境所震撼,画下了多幅钢笔画精品,并提出林坑村特有的视觉审美价值,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得到了实惠,有钱收入了,于是平整门脸,把原来质朴的建筑用新木门和现代技术填得平平整整,门口挂上鲜艳的红灯笼,破坏了古建筑带给人们的古朴的美感。为了适应旅游,村口还筑起一座现代化房屋,一壁大墙。与原建筑群格格不入。有人关注、有钱投入是好事,如何保持原建筑的审美品质、保持古建筑原有的审美魅力,是一个要让人们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中外古建筑存留已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例如古罗马神庙的保存,在将要塌陷的部分支上现代支架,也尽量不动换原巨型石块带给人们的怀古悠思。我国山西省榆次的常家大院近年来开发得很成功,在原存几座残破大院的基础上,在“以旧造旧”的原则下复原了城墙、门楼、庭院、古塔、古桥等一大片古建筑群,气势恢宏、古意盎然,并征集了大量的民间古家具,恰当配置在各厅堂、居室中,形成完整的时代观赏氛围,参观的人群进去后能感受到清末民初的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浸透着中国建筑及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气候潮湿,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至今还存有这颗明珠,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对其的开发必须慎之又慎,以把这种宝贵的财富继续传给我们的后人。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