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建设是防沙治沙工程的有效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总面积的27.29%。沙质荒漠化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频繁的风沙天气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沙漠化程度,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防沙治沙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大风频发,构成沙漠化扩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地表的沙尘颗粒具有不同的起动风速,土壤颗粒愈大,起动风速愈高。移动沙丘在风速达到每秒5米时起沙,半固定沙地为每秒7~10米时起沙,砂砾戈壁为每秒11~17米时才能起沙扬尘,其起沙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同时,沙尘的悬浮或跃移高度与风速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多为大风天气,这是形成我国大范围沙尘移动的动力因素。 2地表裸露面积大,为沙漠化扩展提供物源基础 乱伐、滥垦、滥挖和过度放牧等行为是造成地面植被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地表多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一旦植被破坏,必然造成沙丘活化,古沙翻新,地表风蚀沙化,从而使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此外,在冬春两季时大面积耕作使农田地表裸露,为大范围的沙尘移动提供了条件。 3.植被控制沙漠化能力逐渐下降甚至丧失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开垦面积的扩大,大部分河流因取水增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甚至形成季节性河流,生态用水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植被干枯死亡,不能起到控制土壤沙化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沙漠边缘沙丘向农田前沿入侵。 二、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 1.种树种草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 种树种草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一是降低风速,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当疏透度为0.35,林带背风面存在弱风区时,有效防护范围可达树高的30倍,最佳范围为5~15倍。大面积林网化地区,地面界面层的平均风速比无林网地区低20%~30%。二是增加湿度,加大了土壤黏力。防护林网内表层土壤含水量、贮水量、有效水分含量均高于林网外,分别高出5.9%、8.7%和13.3%。据测定,林网内活动面上相对湿度高于旷野的1%~7%。三是调节气温和地温。林带在不同季节对温度的影响有所不同。在春季,旱柳林带可提高气温0.2℃,对作物防止春寒有益;在夏季8月有降温作用,9月有增温作用。四是改善土壤状况,可调节保持土壤水分,并可改良盐碱土。 2.生态自然修复是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 自然生态系统在掠夺式的人为活动下,生态系统处于脆弱、低度和衰退状态,直接造成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沙尘暴肆虐。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本身的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自身威力,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因此,加快植被建设,进行封禁治理,恢复自然植被,不仅可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而且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三、植被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水资源对植被建设的影响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水资源不足问题。为了保证种植业的规模,只好牺牲生态植被用水。因此,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是植被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是发展径流农业、径流林业。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水资源,保证发展最大的植被规模;根据现有的水资源来确定植被建设的规模,从而有效地保证植被的成活率。此外,合理的造林密度也是保证植被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 2.物种的合理选择 在防沙治沙工程中,对物种的选择应科学合理。一般认为,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为乔木适栽区;年降水量350毫米~250毫米一般是抗旱乔木的下限,为灌木适栽区;降水量250毫米~200毫米为营造耐旱灌木的临界值;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只能灌木造林。但根据目前的实践,无灌木条件下的宜林界限在季风气候区为150毫米~200毫米。 在我国的大部分沙区,由于降水条件限制,依靠天然降水进行乔木造林,林木因水分不足,容易形成小老头树。而种植草本植物,由于其存在一年一枯的周期性节律,在每年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春秋两季,尤其是春季,对地表缺乏有效的覆盖,其防风固沙作用较小。因此,对于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重点地区完全以乔木和草本植物来进行固沙不是最佳选择。而灌木的优点较多。首先是生长快,2~3年沙拐枣,其根深可达3米,根幅达6.5平方米,其发达的根系能广泛吸收土壤水分。其次,经济效益也很显著,它既可以作为木本饲料,又可作为燃料。第三,灌木要比乔木节水,对维持水量平衡很有意义。维持1平方公里胡杨林耗水量为3400立方米,而维持相同面积的红柳和低地盐化草甸的耗水量分别为3000立方米和2625立方米。虽然草本比灌木节水,但草本植被的持续稳定性要比灌木差。显然,灌木是防沙治沙工程植被建设中最具有优势的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