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少林

作者:╃Wait╃ 时间: 2008-02-21 00:00 阅读:
侯福志
2002年底的一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来到位于蓟县的北少林寺遗址,对目前我国唯一以少林寺命名的少林寺分院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并提出了复建北少林寺的设想。最近,笔者在参加有关会议时了解到,北少林寺复建工程已完成了相关论证和规划工作,启动工作将指日可待。
北少林寺也叫北少林禅寺,地处蓟县盘山东南麓“中盘”的开阔山坡上(今属官庄镇瓦窑村)。早年,寺内有观音殿、明月堂、佛塔等建筑。据清初著名诗僧智朴编撰的《盘山志》载:“少林寺,原名法兴寺,传始建于晋魏年间。”从上述记载来看,该寺是有记载以来天津出现的最早的寺院之一,但该寺在上世纪日本统治时期焚于战火(附近的多宝佛塔尚存)。笔者收藏的一本《少林寺资料集》保留一首御制诗这样描写少林寺:丰山楼上开窗户,万笏丛中望少林。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梢塔影自森沉。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笑我多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众所周知,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那么,蓟县的北少林寺和少林寺是否有关联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还要从佛、道相争的一段公案说起。原来,在元朝以前,法兴寺一直为佛教胜地。金、元时期,全真教崛起,佛教衰落。“盘山中盘法兴寺,亥子年间天兵始过,罕有僧人。甘泉本无,元和尚之嗣振公首居上方,橡栗充食,以度朝夕。”(引自《至元辨伪录》) 公元1226年,道教二代祖师、主管全国道教事务的邱处机(字通密,被成吉思汗赐号为长春真人)的弟子王志谨(道号栖云子)率弟子张志格等来到盘山筹建道观。由于法兴寺位置适中,并背靠坚硬的花岗岩体(即风水好,用地质学的话说,可以解释为地壳稳定),加之该寺无人居住,所以为张志格所觊觎。于是先经振公和尚同意后假言借住,然后采取措施“谋占中盘”。第二年,张志格以其师傅王志谨的道号为名,将法兴寺更名为栖云观,并请邱处机来盘山大办法事。邱处机对此十分高兴,亲笔题写了“栖云观”匾额。张志格等人还借助邱处机的力量,将佛塔、殿宇和佛像悉数拆毁,并勾结官府王道政、刘知观等人,冒奏国母太后诣旨,将法兴寺赐予了全真教。元宪宗末年,嵩山少林寺僧人福裕(号雪庭)禅师与西域那摩大师分别于1255、1256、1257年连续三次上书元朝皇帝蒙哥,控告全真教,要求全真教归还占据佛教的佛寺、田产。蒙哥下诏命忽必烈组织佛僧与道士展开辩论,结果佛教战胜全真教取得胜利。全真教被迫归还了抢占的二百余处佛寺,这其中就有法兴寺。1258年,福裕命其弟子、燕京万寿寺长老巢云威赴盘山主持法兴寺,巢云威打碎栖云观的匾额,赶走道士张志格和刘知观等人,恢复了法兴寺的名称。
另据《古蓟州》一书载,元世祖忽必烈对福裕在与全真教斗争中的表现十分欣赏,诏令福裕住持少林寺。福裕接任少林寺后,在北方分建了五座少林寺分院,盘山法兴寺作为少林寺分院遂改名为少林寺,又叫蓟州少林寺、盘山少林寺。是 当时唯一以少林寺命名的少林寺分院(其余四家均未用少林寺名称)。巢云威主持法兴寺期间,重新修建了佛殿、僧舍,一时信众归附,香火绵延。1315年,巢云威与那摩大师、福裕禅师一起,到大都(北京)面见元仁宗,将盘山少林寺复建之事奏明圣上,元仁宗遂降旨赐名“北少林禅寺”。福裕禅师还在北少林寺教习少林梅花拳。从此,盘山少林寺习武成风,北少林寺与少林寺一同名传今古。
自元、明、清以来七百余年,北少林寺一直为佛教文化圣地。官员、僧侣、文人留下了很多传说和墨迹。乾隆就曾造访盘山多达31次,期间于乾隆十年二月、十三年七月、十七年二月到距行宫仅有三四里之遥的北少林寺参访,留下7篇快炙人口的诗作。 其中有一首《少林寺》云:“精兰据层巅,烟磴凡几叠。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认为,北少林寺与位于今河南省嵩山附近少室山上的少林寺具有同缘性。
专家指出,少林文化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国际上一直享有盛名,重建北少林寺不仅可以宏扬少林文化,而且还可以提升天津的文化品位,促进天津旅游业的繁荣与振兴。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