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充分重视保护和利用中国传统建筑遗产
应充分重视保护和利用中国传统建筑遗产 陶宗震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直接影响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与埃及、两和流域、印度并列为世界4个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明)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西方近代建筑的许多“先驱者”还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吸取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概念和手段,突破了欧洲学院派的束缚。例如中国建筑的构架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和艺术形式与西方砖石承重体系的空间关系和形式概念完全不同。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莱特(F.L.Wnigur)和西班牙的布洛依埃(M.Breur 贝聿铭的老师)都曾引用过老子道德经上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为新的建筑学理论概念的基础。中国的造园艺术打破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几何式庭院概念,产生了自然风景园。早在 18 世纪英国既有所谓英中式庭院(Anglo-cuinese garden)出现。在城市规划方面不仅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就曾根据唐长安城(隋大兴城)的规划布局具体而微的兴建了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与平安京(今京都)两个古都。在近代法国名建筑师柯布西耶(Le Colusier)所著《明日之城市》一书中,也引用了中国明清时代北京城严谨有序的布局,来对比欧洲近代城市的杂乱无章……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优秀的原则和手段,在今天 仍 有很大的生命力可参考和借鉴。毛主席曾说过:“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批判的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保护而保护”实际上是保护不住的。问题在于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古为今用”的意义,不能从极其狭隘的角度来解释“古为今用”。例如有些古建筑被占用,不但滥加拆改而且还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这能不能算“古为今用”呢?诚然,一切事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建筑的种类很多、范畴很广,有些古建筑和古建筑群是具有直接功利意义,并可以直接利用,但一般说来都应作为开放单位,作为全民所有的财富向人民开放,作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和学术古为今用”并不是简单的从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上参考、吸取或模拟一些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目前我国主要任务是实际四个现代化,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和古代必然有很大差别,那么保护和研究这些遗产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实际上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和直接有参考价值而外还有更深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 缺少的一环。 为了创造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研究和掌握这些文化遗产是必不可少的。从历史上看,欧洲文艺复兴后如果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也是不能发扬光大的。传统和革新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无所谓革新,而没有不断的革新被继承的文化传统就将停滞、僵化以至于死亡。所以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革新是主要的方面,但是如果不是像列宁所说的那样首先“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那么也就无从对它加以改造,所谓革新就是一句空话,即便是汲取外来的文化也得有个基础才能吸收和消化,所以要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首先也要清楚的了解“古”,其次才谈得到“用”。如果许多能够代表或反映传统文化的“古”物都被破坏了或改得面目全非,那么它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用”了。 任何学科都存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筑学也不例外,而且建筑不仅有物质技术的一面是属于技术科学范畴的问题,这方面目前我们比较落后,需要借鉴和引入外国的先进经验来实现建筑技术的现代化,但即便是这方面前面已经说过外国也还从我国的传统中吸取了许多原则和方法,另方面建筑还有其社会的和艺术的一面,怎样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这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很重要的,否则不是流于形式主义就是流于虚无主义。研究建筑的本质特征不是本文的目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能鉴别古今中外的精华与糟粕,也就是不能驾驭物质技术而为物质技术所驾驭。所以建筑的历史理论问题的研究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是直接关联的,在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途径上实际上也存在着传统与革新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研究传统建筑的发展规律也是“古为今用”中很重要的一环。 除此而外,许多古建筑都和风景名胜结合在一起,成为开展国内外旅游事业的主要对象,对内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的文化休憩生活,对外可以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促进文化交流,在此同时还可以直接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积累资金……所以“古为今用”的道路是十分广阔的,既不应该从狭隘的功利目的看问题也不应忽视其实际的功利作用。 三、我国的传统建筑遗产是有价值的也是十分丰富的,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