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环境色彩与美学
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环境色彩与美学 杨春风 万奕邑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平均高度为海拔4000m,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这里地势高峻,地域辽阔,山岭连绵,雪山重叠,属高寒气候。这里光照充足,辐射量大。尤其是藏北一年之中无夏季,只有漫长的冬季和春、秋季。最好的季节是每年的5月~10月,其它时节多风沙,气温寒冷。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建筑的基本形式是“平顶碉房”建筑。 2.建筑材料 西藏高原盛产石料,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毛石、片石、碎石以及被风化了的岩石――阿噶土(西藏特有的土质)是最重要的建材。柳木、杨木、松木是常用的木材。 3.建筑造型与构造 3.1.造型。以卫藏地区(即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较为典型。旧世家(贵族领主)和大户( 多为过去领主代理人)的平顶碉房,一般1~2 层居多,也有少数特大的贵族为4~7层。拉萨附近一层较多,日喀则一带二层较多。 3.2.外墙。外墙多为毛石砌成,有明显的向上收分(每层高2.1m~3m,收分23cm)。也有的地区采用大土坯砌墙,或用土夯成的干打垒土墙。房屋上沿有一圈明显的束顶线。房屋四周女儿墙较厚,高出屋面约80~100cm,墙顶加盖小石板,小石板上压鱼背形泥脊,四角及中间加高方垛,摆放白色石英石,形成高起翘角式“嘛尼堆”,基上插玛尼杆、经旗,装饰性很强,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院外墙有向下反扣着的自由式的“手指纹”,门上绘有日、月图案。藏东林区,木材较多,屋顶由厚木梁或人字梁架起,中间起脊,木架咬合,不用铁钉。屋顶叠铺木板瓦。木板瓦是将两米长的松木,顺纹辟下,依架梁和屋脊,逐层叠设铺放,上压石块,不用铁钉。 3.3.屋顶平台和走廊。屋顶平台及走廊地面多由西藏特有的黑、白、褐色石渣的阿噶土与糌粑掺加在一起,由人工夯筑而成。参加夯筑的工人相对排成两排,手拉手,臂连臂,唱以藏族“谐”系有规律、有节奏的“打阿噶曲”,边歌边夯。他们顿地而起,踏足为节,脚板硬直踏地面,将地面夯成。以后又经常用酥油磨擦,同现代水磨石地面一样光洁。 3.4.开窗。房屋主要开窗在向阳面(南或东南),窗口较大。侧面有少量开窗,窗口较小。背面很少开窗,或开小窗,小窗上还要加木扇。门窗上檐额枋出挑小雨蓬,小雨蓬上悬挂“香布”。 3.5.门窗装饰。另外,门边、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寓意为“牛角”,能带来吉祥。藏族古代曾信奉的图腾之一是牛,由于时代的进展,原始的图腾被写意为牛角,简练、概括的艺术形象,装饰性极强。这种装饰不分建筑等级,普遍应用,是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加大了门窗的尺度,还与建筑向上收分相呼应,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颇有独到之处。 3.6.小雨蓬。入口大门及窗的上部,有2、3层逐层出挑的小椽,最上一层出挑小蓬,用石片和阿喝土作面层。在小椽上装饰彩画。窗上小雨蓬在逐层出挑小椽后,檐下形成斜坡,科学而严格地适应了高原特点。它使夏日光影,只能射到窗台,室内处于绝对的阴影之中,给人带来凉爽的环境。而使冬日光照散满全屋,达到后墙,给人带来温暖。还使逐层出挑的小椽上彩画装饰互不遮挡。有的档次高的大门,两旁装有古老的贴墙斗拱。由华拱出挑支撑大斗,大斗出令散斗,散斗支撑挑檐,在斗拱和挑檐上装饰彩画。还有的大门边框、额枋雕绘有生动细致的几何纹样、卷草图案,彩绘装饰。 3.7.“香布”。在门窗上部悬挂的“香布”,也是藏式建筑的特殊装饰之一。每年藏历5月15日是茂族的“林卡节”,意为“世界快乐日”。这一天门窗上部悬挂的香布就要更新,一用就是一年。在此期间,高原上的风吹、雨打、日晒,将香布撕裂、褪色,也不能随意换掉,要保留到翌年5月15日才得再换。香布的使用是同西藏喇嘛教的教义相结合的,客观上不仅妆点和统一了建筑整体美、环境美,同时还给门窗下的彩画以保色作用。当风吹来之际,香布飘然撩起,艳丽的彩画偶然露出,恰似仙女睁开了妩媚的眼帘,十分美好动人。 又由于香布的应用,使建筑立面质感更为丰富。例如,粗犷的石质,憨厚的泥质,闪亮与坚硬的金属,飘柔的纺织品。粗、精搭配,硬、软兼备。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材质的特长,又和谐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更突出了西藏建筑的特色。 3.8.现代民居种类。在农奴制取消以后,低矮简陋,人畜同居的“堆穹”、“差巴”住宅消失了,贵族庄园也得到了改良,新发展起来的民居种类很多,概括起来有5种形式:一、完 全现代式,建材与造型都是现代的。如政府机关宿舍、饭店。二、现代式建筑,藏风装饰。如地方机关宿舍及一些商店。三、现代建材(钢混凝土),藏式造型。四、藏式建材和造型。五、素土夯实的干打垒藏式农村平房。在民居中,适应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牧区帐篷,用黑色牛毛纺织而成氆氇制成。可随时拆卸,便于搬迁。还有供游乐用的夏帐篷。用白布、帆布、藏布制成。周边镶有蓝色、黄色、红色布边,装饰有佛八宝图案,也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