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明姜水电站:发电用水原来来自这里!

时间: 2020-08-03 09:21 阅读: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农村小水电站蓬勃发展,由乡镇、农(林)场组织建设和管理,不仅解决了农村的自身用电,还能帮助邻近村镇缓解用电紧张的矛盾。在我市的大山深处、河流湖泊旁曾建有许多小型水电站,1956年建成的洪洞县明姜水电站,就是我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转眼60余年过去了,这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小水电现在状况如何?8月25日,记者在国家电网洪洞县供电公司明姜供电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明姜镇师屯村的明姜水电站,探访它的“前世今生”。
我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明姜水电站:发电用水原来来自这里!_1

前生 全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这首歌唱山西的中国民歌经典之作,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而这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红遍全国、激励起一代人建设新中国斗志的影片拍摄地就在洪洞县明姜镇。
我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明姜水电站:发电用水原来来自这里!_2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影片将社会主义农村沸腾的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真切、充分地展示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

        故事片讲述了复员军人高占武回到北方家乡孔家庄,看到缺水的状况后,提出引水建议,他带领年轻人劈山引水,在村中修建水电站,村里办起电气化训练班,又派两个年轻人支援邻村电站建设。历经千辛万苦,水电站建成了并成功运行,全村装上了电灯。秋天来了,孔家庄人喜获丰收,村里的年轻人也在劳动、学习、友谊和爱情中进一步成长。

        1956年明姜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使槐乡大地的农村有史以来破天荒的有了“夜明珠”。水电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明姜、师屯等村的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而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1956年2月,农业部在洪洞举办了全国性的水电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村水电站建设人才。由于建设新农村热情高,明姜水电站成为典型,由此山西著名作家马锋根据真实内容改编出了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小水电曾是点亮农村的“第一颗夜明珠”。明姜镇师屯村80岁的老人郝吉女回忆:“1956年村里就通电了,拉开灯那个亮啊,比煤油灯亮得亮。”据史料记载,1957年秋,邓小平同志在参观明姜水电站时说:洪洞水力资源丰富,有大搞小水电的优越条件,实现农村电气化大有希望。”从此,临汾乃至全省的小水电建设蓬勃开展,在当时大电网尚未涉足的地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到1960年全国农村电气化现场会议在洪洞召开时,洪洞县先后兴建小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607千瓦,洪洞县农村电气化规模基本形成。

 今世 一家祖孙三人齐投入

        明姜镇,2001年由原来的圣王乡、明姜镇合并组成,位于洪洞县东部偏北的地方,距县城10公里,东与古县为界,西与赵城镇、大槐树镇为邻,南与广胜寺镇相连,北与赵城镇、兴唐寺乡接壤。

        该镇东靠霍山,东部几个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依靠霍泉,水资源丰富。

        “河西一条龙,河东满天星。处处电光闪,照明又加工。”这一则在洪洞广为流传的民谣,说的就是这些农村小水电站。随着自然的变迁,许多原本潺潺流淌的小溪也出现了断流,水是水电站的生存之本,没有了水,谈何水电站。60年过去了,令人遗憾的是,原本遍布洪洞县乃至全市的数百座小水电站现如今仅剩一座明姜水电站。

        当天10时许,记者来到明姜水电站三级站。这座水电站就是一间屋子,里边有两台小型发电机和一台配电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设备。

        “我们已经好久没有接待过外来的客人了,你们是喝‘大叶’还是‘小叶’?吃饭了没有?”水电站的贺石俊一边询问,一边将大叶茶沏好。沏完茶后,贺石俊紧张的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只是一个劲的笑。一个小小的动作,把这个洪洞汉子善良、朴实的本色尽显无遗。

        贺石俊今年50岁,自20岁起跟随父亲在明姜水电站工作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现在为明姜水电站负责人。

        “我们明姜水电站共有三级站,一水串三站,每年的春、夏、秋季,在灌溉的时候才发电,一年能发电的时间也就4个多月。这个小水电站在辉煌年代曾拥有工作人员近30名,现在发电量虽然日益萎缩,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水电站还有12名工作人员,水电站的运转和工人的工资全部靠发电维持。”贺石俊是站长、经理,为了节省开支,他的老父亲依然在二级站值守。

        明姜水电站位于明姜镇师屯村东。顺山而建的三座水电站在一条河道上,就是所谓的“一水串三站”,于1956年、1957年、1972年相继建成,可供周边5公里5个行政村3000余户居民照明用电和农田灌溉。明姜水电站三座水电站相隔距离最远不足千米,1956年建成的一级站位于最下游,装有一台48千瓦发电机,发电水位落差2.5米;1957年建成的二级站位于一级站上游800米处,装有两台125千瓦发电机,发电水位落差18米;三级站位于二级站上游500米,装有两台125千瓦发电机,发电水位18.7米。 

        由于一级站的落差仅有2.5米,水流无法将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又加上这台48千瓦的发电机使用超过年限报废,所以一级站于1978年关停,而这台功勋发电机现在也保存在临汾电力博物馆,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讲述那个年代人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一生的精神。

        贺石俊介绍,二、三级水电站发电机于2011年更换为4台100千瓦的发电机。如今,明姜水电站二、三级站的年发电时间大约4个月左右,年发电量40万度,可供师屯新村150余户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在贺石俊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二级站,二级站现在是75岁的贺玉祥负责值守。霍泉水经过渠道通过三级站的发电站机组后又来到二级站的蓄水池,顺着18米的落差,飞流直下,冲击着在正下方的水轮机组,带动发电机工作。    
 
        贺玉祥是贺石俊的父亲,他参与了明姜水电站三级水电站的建设,由于放心不下他所奉献一生的事业,至今仍在明姜水电站二级站值守。

        “我不干怎么办?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年轻人谁也不愿意干,我这老头子只能再加把劲了,今年孙子也到水电站工作了,不错,不错。”贺玉祥对自己孙子又投身到水电站这件事非常支持,因为水电站得后继有人才行。

        记者看到,和极富年代感的老旧水电站房屋相比,工作间内的发电机锃光瓦亮。这样如此简单的设备,在一代又一代水电人的细心照料下,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为当地人带来了光明,送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用贺玉祥的话说,这发电机组养活了他们家三代人,是他们的饭碗、更是生命。

        看到记者在采访,今年80岁的贾吉南老人激动地说:我们师屯、南社、北社、中社、宫官村是1956年最早通电的几个村。没电的时候,大家早早就睡下了,自从通电后大家都能把手里的活干完,一天能顶两天用。没过两年,别的村里也都建成了小水电站,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灯。”说到明姜水电站,就不能不提最早建立的一级站。一级站建设最早,位于二级站下游800米处,穿过中社村顺着水渠便可到达。这座曾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过电影、接受过国家领导人视察、被誉为全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的明姜水电站,就是一间简陋的砖混结构的瓦房。从外表看,除了一个醒目的五角星和“明姜水电站”几个大字以外,再也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本来想恢复一级水电站的发电,可是由于仅有2.5米的水流落差,根本不可能推动水轮机……”看着日益破败的一级站,贺石俊无奈地说,还好一级站内的发电机已经被临汾电力博物馆保护起来了。

        记者想顺着水渠走近去看看一级站的“面容”,正准备走时,脚下一滑差点摔倒,原来一级站附近的水渠全被厚厚的青苔所覆盖。绕过水渠,却发现进出这一级站的路已经被柴火垛和杂草所占据,无法进入到一级站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于明姜水电站的未来,今年25岁的贺燕飞说:别人不干我来干,从小就在水电站长大,这水电站就是我的家,我要当好明姜水电站的看门人,不能让水电站关在咱手里。”一水串三站,霍泉水从广胜寺霍泉涌出,经过分水亭,流到明姜,明姜人民用智慧将湍流不息的泉水转化成了电能,引领了农村小水电站在全国的发展,从辉煌到平静,60年一个甲子,从汾河两岸的星星点点,到如今的灯火辉煌,祖国强大了,电能深入到人们身边,由奢侈品变为了必需品。随着火电逐渐取代了发电不稳定的农村小水电,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兴起,环保势在必行,而光伏、风能等各种绿色发电形式也逐渐被世人接受,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会再次成为主流。

来源:临汾日报   苏亚兵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