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全部完工
延伸专题: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
历史上的大地震回顾
共完成土石方13.55万立方米,道路疏通17公里,场地平整14040立方米,投入兵力1021人
坝顶除留守人员外全部安全撤离
到5月31日晚12时,随着泄流槽收尾工作的完成,唐家山堰塞体抢险全部完成。
31日晚8时,记者在唐家山堰塞体一侧的山坡上看到,一条土黄色的沟渠围绕着堰塞体的左侧,除了靠近堰塞湖处的泄流槽仍有两台挖掘机和两台推土机在施工外,现场其他的机械都已停工,并统一停放在一处高地上。
据介绍,唐家山堰塞体抢险施工共完成土石方13.55万立方米,道路疏通17公里,场地平整14040立方米,投入兵力1021人(前方621人,后方400人)。这样,唐家山堰塞体抢险工程全部完工,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前线总指挥、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岳曦介绍,修建的泄流槽上方宽约50米,底部宽约8米,最深处约13米,平均深12米,底部海拔高为740米,超过[BAIKE]堰塞湖水面6米。
泄流方案将不采取爆破,而采用从泄流槽自然流出的方式。岳曦称,由于余震不断,堰塞体两边山体仍在滑坡,同时,堰塞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经过高速滑移的土石结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采用爆破,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既定目标下,尽可能降低它的高程,让水流随着水位上涨自动流入泄流渠。
岳曦预计,如果不下雨,堰塞湖水位每天大约上升2米,这样,3天之后,随着水位上涨,湖里的水就可以从这个导流明渠自然流出了,因此不准备采取爆破手段。
为监测泄流时的水位以及采集水文数据,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建立了宽带无线监测系统。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所长封松林介绍,宽带无线监测系统通过上游和下游的3个摄像头,将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后方指挥部,可实现无人监控,成为人员撤离后对大坝的主要监控手段。
6月1日18时14分,最后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搭乘直升机抵达绵阳机场。至此,坝顶的620多名抢险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除留有少量监测人员外,已经全部安全撤离。
已经在坝顶坚持整整7天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是最后撤离的。他告诉记者,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的武警水电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共有600多名,从5月31日8时25分开始分批乘军用直升机撤离。首先有序组织部队人员按照现场指挥部安排的顺序依次撤离,各单位领导和现场指挥部领导一直等到在坝顶上抢险的官兵们撤离后,才最后撤离。
施工人员和专家撤离后,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将继续全面加强。刘宁介绍,指挥部在堰塞湖上游地区设立了5个雨量站,3个水位站,实时掌握和预报上游降雨和来水情况。在下游设立了5个水文站,在人工监测的同时,运用远程宽带实时摄录像设备进行24小时远程监测,实时监测溢流后水位和流量情况。在堰塞体或附近山坡上设立监测站,实时监测堰塞体冲刷和几何形状变化。所有监测系统都配备了可靠的通讯工具,确保人员转移避险预警预报信息能够及时发出。
据悉,大部队撤离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要求北川县水文监测人员6月1日必须全部到位,对河流沿途水文流量实行24小时监测,数据每隔一小时上报专家会商组,专家组将对远程监测数据和沿途监测人员上报数据实时会商,确保堰塞湖泄洪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