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无锡市变水患为水利 建成八大水利枢纽工程
近日,无锡城市防洪最后一个开工建设的严埭港水利枢纽通过竣工验收,至此,无锡市运东片大包围圈内的八大枢纽工程已全线建成,锡城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据了解,八大枢纽工程树立了无锡水利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无锡通过科学调度、精确调度水利工程,实现变水患为水利的目的。
今年梅雨期间的暴雨是一次严峻考验。6月17日晚9点多,锡城一小时内雨量超过100毫米。即便如此,通江街道的永勤弄社区也没有受淹。而在以往,这片紧邻解放路的低洼地区,一直是汛期重灾区。今年主汛期,城市防洪工程八大枢纽集体发力,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精确调度,将城区内河水位有效控制在3.20米左右。整个梅雨期间,我市先后出现5次较为集中的降雨天气,经过及时调度防洪工程,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受淹情况,汛情平稳。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无锡,历史上的防洪远非今天这样从容。专家分析,几千年来的水利治理,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缺乏以水的自然流域为界、各地区互相关联的统一治理。因此,历次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却一直未能实现对水的主动调度和控制,难以提高治理标准,体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上世纪80年代是无锡水利的一次重大转折。1983年发生的客水入侵型洪水灾害,让人们看清了无锡治水不能局限于本地区,必须实施外部水利条件的改善。于是,我市开始实施太湖复堤工程和犊山口防洪控制工程,拉开了流域性水利建设的帷幕。
改革开放30年来,重点水利工程开工的礼炮声,是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最好见证。尤其是近6年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投入之巨堪称空前。无锡的五大水利工程体系——防洪工程体系、引排调蓄工程体系、机电排灌工程体系、农业田间工程体系和山丘区防洪蓄水工程体系日趋完善。可达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35.054公里长江江堤、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总长87.359公里的太湖大堤、全市2329.69公里防洪圩堤、923座各类水闸、城乡圩区1208座固定排涝站、全市近万只(座)山塘水库……共同构建起了无锡的防洪屏障。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呼唤更稳固的防洪安全。2003年,无锡城市防洪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系列工程由仙蠡桥、江尖、寺头港、严埭港、北兴塘、九里河、伯渎港、利民桥等八大水利枢纽、32公里外围堤防、17座外围堤防口门建筑物,运西地区山洪防治工程、山北北圩、山北南圩以及盛岸圩的综合整治工程组成。2007年主汛期之前,八大枢纽已完成仙蠡桥水利枢纽、江尖水利枢纽、寺头港节制闸、九里河泵站和伯渎港泵站,在与7月4日、7月8日两次大暴雨的交锋中,正在建设的城市防洪工程提前发挥工程效益,并经受了考验。水利部门通过对城市防洪工程的联合调度,有效控制城区水位,夺取了保水源、防洪灾的双赢。
八大水利枢纽工程的落成投运,让老无锡人一向关注的“南门水位”失去了实际意义,因为城区内河水位已可控可调。通过科学防控,无锡构筑出了城市防洪的铜墙铁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