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宿州市:新春走基层村村都有“水利管家”
“光把水利设施搞上去还不够,要想发挥好效益,后期管护至关重要。”在村头的一处沟渠前,村民张杰弯下腰看了看坡度,对记者说:“过去水利设施有人用没人管,年年修年年毁,老百姓心里不愿意,影响冬修水利积极性。现在可好了,政府为村里配备专门的‘水管员’,水利设施有了‘管家’。”
正说着,一个身材敦实的中年黑汉子骑摩托车停在不远处,只见他跳下沟仔细打量,又用手拍拍沟边的砂土,还不时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他就是这个村的“水管员”耿玉祥。
“这次冬修水利规模大,挖了8条大中沟,新打和修复机井50多眼,实现了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我今天来是想看看它布局上有没有需要改进之处。”老耿憨厚地笑道。
为改变农田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局面,埇桥区从2010年起在所有的村设立村级“水管员”,并将其纳入财政范畴,同时公开招聘有一定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和干部担任“水管员”。耿玉祥就这样成了全区320多名“水管员”中的一员。
“我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进行巡查和维护,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老耿边说边找来一根棍子,对一座桥洞的垃圾进行清理。老耿领着记者来到村口,只见一座崭新的小桥不时开过农用车辆。
“这其实是座老桥,刚刚修过。”老耿说,几天前他巡查发现这桥的桥板断了,立即搬来自家砌猪圈的大石块把它重新砌好。“这下子至少能管8年。”老耿说。对于无法一时解决的问题,他就记在巡查日志上,及时向乡政府上报。记者翻了翻他的“巡查日志”,上面记得密密麻麻。
防止搞破坏,也是老耿的一项工作。以前,少数种植户为扩大地盘,侵占生产路、填平田间沟,使部分水利设施丧失功能;个别农户随意破坏机井,导致村里机井一半成“聋子耳朵”。为此,老耿每天骑摩托车对这类现象进行重点监督。
在农村,水事纠纷少不了,而“水管员”就成为协调人。用机井谁先谁后,老耿公平安排;抗旱期间需要抽干河沟,是保田还是保鱼,老耿总要对养鱼户进行说服工作。
“小小‘水管员’,解决了大问题。”埇桥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长期以来,村级农田水利建、管、用脱节,导致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建立了整建制的村级“水管员”队伍,不仅有助于保障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