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探源 (转载)

作者:旧情歌 trster 时间: 2007-04-03 00:00 阅读:
风水探源(上)

风水的本质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它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第二,是对居住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第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一些符号,以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
风水产生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是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地统一于大自然之间而采取的一种自我完善手段。在缺乏现代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建筑学知识的时代,人们只能根据当时的知识水平来认识环境、解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于是,“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解释宇宙和自然的观念以及罗盘指南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工具。为了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避凶就吉的心态,风水师们又编织了越来越庞杂的谎言网笼罩在它上面,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骗局。今天我们要对其进行清理、去其荒诞的外壳、揭示其合哩的实质、回复其原来意义上的古代环境工程学的面貌。
历史的淹没与蒙尘,使有关风水的资料鱼目混杂、真伪难辩。现代风水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风水的本来面目。

一.风水的现状.
风水正处于一个古老残缺却又新颖奇特而悄悄迎世的境地。寻根热和追求乡土的浪潮对建筑领域的冲击,表现在人类生态环境和人文及建筑学科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大大激发了建筑师对生态环境及能源等问题的重视与探求、对文脉----历史和地方特色的浓厚兴趣。于是中国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飘逸出迷人的芬芳。而其中古老风水关于房屋与天候、地域、人事相互协调的哲理及绝妙效果尤受青睐。加上醉心于此的学者们的渲染,竟一时风起,出现了当今令人瞩目的新的“风水热”。人们从思想和哲学的高度开始对风水进行探幽。风水甚至被称为“环境科学”或“环境景观学”。
然而,在风水的故土----广大乡村,它却完全是另一面目:这片土地上,对风水的崇拜与敬畏早已成为一种传统习惯,渗入乡民们的思维与血液,风水构成了普通人起居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支柱.近年来风水也迅速地从地下转为公开并蔓延盛行,风水地师几乎遍及每一角落。他们所行的具体内容有:
(1)确定住宅风水位置及朝向;
(2)修改原有的住宅朝向及布局;
(3)相墓----堪察选定葬祖先的坟墓;
然而,这一切多只重视风水的虚无设想和愿望,满足与意念上的心理安慰,在建筑上仅进行一些粗浅处理:斜门、假窗、粗糙的“石敢当”以及高悬门头的八卦照妖镜等等。在这里,风水并没有按其原来的本来面目在整体环境上给乡民们以实用价值与美的启示。长期的贫困与落后使人们一味地否定过去、否定自身原有的美好环境而厌倦乡土。一批批有建筑学价值的古老乡村或拆或毁,代之的却是整齐而单调的“排排试”。不觉间抛弃了原来因风水所带来的与环境协调的格局。乡民们仅受逢凶化吉、招财进宝心理的驱使才信奉风水。风水伴随着其它各种迷信活动一起复生。难怪风水被列为禁区。
这就是风水的现状,理论上的高奥晦涩与实际中的粗鄙肤浅掩盖了它的原貌。于是急需我们去寻风水的历史之脉,以确定它在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上的位置。

二.风水的演变
看风水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相当长的历史。风水学又叫勘舆学。勘:天道;舆:地道。天道,是指天文;而地道是指地理。在风水学上,很多风水大师仰观天文者少,而俯察地理者多,故把勘舆称为地理。所以历代的勘舆书籍,以地理为名的甚多。而风水只是勘舆的俗称,正名应该是勘舆或地理。至于称勘舆或地理为风水,主要是受晋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影响。“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原来勘舆最重视“生气”,生气忌风喜水。因为有风则气来,而水可使生气凝聚。
生气无色、无形、无味,如何能知其所在而迎之呢?在风水学上有峦头及理气两种推算生气的方法。峦头是看山水的形势来判断生气的所在。大致来说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多是生气聚而不散、行之有止的好风水之地。理气是根据房屋或坟墓坐向及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推算生气所在。
风水学可分阴宅及阳宅两种。阴宅是指埋藏死者的坟墓,而阳宅是指人居
住的房屋。阴宅风水与阳宅风水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因死人坟墓与生人住宅性质不同则在应用的方法上就有区别。
风水学是经过数千年不断演变而成的,最初只不过是一种生活经验。上古时代,人类游牧而进化为定居的阶段后,便开始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便是风水学的皱形。那时,我们的祖先择地建屋,是以安全为大前提,故选择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或猛兽威协的地方定居;有些为了避免受风雨的侵袭就选了背风向阳的地方居住。这只不过是生活经
验证码:

热搜标签

热点阅读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