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民族幻想的圆明园该如何修复?
从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化瑰宝惨遭彻底毁坏,到二00五年引发风波的圆明园因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伤痕累累”的圆明园在破坏与保护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四十五年。 一百四十五年,对于圆明园已承受的约三百年的历史来说,才仅仅是一半。 一个半世纪,三段伤魂史啃噬着这座吸取了江南及塞北风情的精品园林,被废弃、被破坏、被占用。一九0四年,清廷裁撤圆明园管理机构,圆明园被抛弃。民国初期的二十年,军阀、官僚肆意掘石取料,华表、石狮被强行打上“私人物品”的烙印;同时,农民毁园为耕,由此出现“麦垄相望,如行田野之中”。 圆明园在痛苦中呻吟。一九八三年,新中国政府提出“要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目标,圆明园终于迎来“老园唤新春”的曙光。随着蓬岛瑶台东岛遗址,别有洞天遗址等的修复,圆明园再次彰显了她的绿树烟云环抱、亭台楼阁错落。 也许今天,曾因英法联军焚园恶行而痛心疾首的法国文豪雨果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然而,在圆明园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一把利刃,刺痛着这座“御园”。历史上形成的占用问题让这个与希腊巴特神庙、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建筑杰作遗址举步维艰。在保护整治圆明园遗址之前,这座昔日只有皇族才能踏入的皇家园林里,有八个生产队,十多家单位,三千多农民长期生产、生活。 居民、单位现正在逐步迁出,然而残留建筑的去留再次将圆明园推向风口浪尖。“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余波未平,圆明园“湖心岛建筑”事件和“万春园别墅”事件硝烟又起。在二十四日就圆明园事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文物局称,这两个事件和历史遗留问题有着些许关连。此类建筑属于圆明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阶段性建筑的产物。建于一九八四年的万春园别墅起初的目的是为游人游览提供服务。这些建筑所有权的走向,是否清理,是否收回正等待着相关部门的科学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