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历数3000年中华地产史,原来古代帝王是这样做的!
调控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18年开年以来,楼市调控不断升级,调控措施出台上百次,从销售摇号到三四线城市开始限售,再到提高首付比例,花式调控,手段极其丰富。
政府这么大费周章的动作,真的仅仅是为了调控房价吗?
其实,我们老祖宗在这件事上早操碎了心,下面我就带大家从中国3000年地产史里面寻找答案!
秦:炒房的开始,不调控的那种
秦朝以前,土地都是国有的,不能买卖。
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国家把一块田地分成九份,供给百姓种植。
农民拿私田的收成,然后把中间公田的那份收成交公。(如图)
平时种国家的田,再交税给国家。
但谁愿意给公家白干活啊。
种着种着,井田上的农民越来越少。
都去开垦井田外没人管理的荒地了。
原因?
当然是因为开垦荒地就不用交税啦。
农民是开心了,但国家没钱了怎么破?
这个时候,商鞅来了。
土地私有化后,交税和种哪的田就没关系了。
种公田种荒田,其实都一样,谁的土地多,谁交的税就多。
这样,秦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后来扫平八荒,一统六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里的有钱人,军功卓著的将士都云集咸阳,房价一日千里。
因为嫌旧宫吵闹,始皇在渭河南岸另建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直达秦岭。
话说回来,土地私有化后,确实方便收税,但是也有弊端。
土地可以自由交易,而自由买卖,并不一定是好事。
尤其,在那个法律不健全的人治年代,更没有什么公平可谈。
富豪劣绅很容易凭手中的资本、特权巧取豪夺(比如强征、高利贷等)。
再加上官府有大量的徭役和赋税(比如长城)。
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用史书上的话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大家都没有房子了,于是
大秦就这么灭了。
汉:强征房产税,藏富于民
一眨眼到了西汉。
开始的时候,汉文帝和汉景帝信奉黄老。
讲求清静不扰民,休养生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
减赋税,重商业,重德教,藏富于民。
海内富庶,国力强盛,商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大家有钱了。
到汉武帝登基后北拒匈奴,东并朝鲜,降服西域,开通丝路。
但这四海八荒千古一帝的基业,是需要钱的。
国库没有那么多钱,只能想办法凑。
武帝想要钱,又不愿加重穷苦百姓的负担。
思来想去,“算缗(mín)令”就推出来了。
通俗解释一下,就是管有钱人要钱,要求他们自觉交钱。(见图)
因为商人们的财产多是土地田宅。
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房产税。
商人不干了,一个个都和皇帝哭穷。
武帝怒了,一到国家用钱的时候就往后缩是吧!
于是,武帝又推出了“告缗(mín)令”。
解释一下,就是你发现谁有钱不交,他的钱就是你的了!(见图)
商人彻底没了脾气。
事实证明,存量税这事,也不是不能干,就看有没有这个魄力。
一番操作,既改善了财政水平,也控制了贫富差距。
告缗令一直实行了十数年(商人也没钱了)。
到东汉后期,出于利益的考量,官僚、地主、商人逐渐合流。
这些有钱有权的人一边放高利贷,一边开始加剧土地兼并。
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后来,农民们又没地方住了,揭竿而起(黄巾起义)。
大汉,也亡了。
宋:卖地限购一起来!
后来的王朝重复着同样的剧情。
有权有势者巧取豪夺,兼并穷人的土地。
农民从土地所有者变成佃户(租地主地的农民),租房,租地帮别人干活。
丰年还好说。
一旦到了地主家也没余粮的灾年,农民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各朝都一次次亡于起义内乱。
直到宋朝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剧情。
其实,宋朝冗兵、冗官、冗费严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很高。
但是宋朝却少有威胁性集中爆发的内部矛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搞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国家有钱。
宋真宗时,搞商业地产。
开始时,把矿冶、酒坊、盐井这些国有资产,外包给职业经理人来经营。
可以说,这就是古代的知名地产模式。
既带动了经济,又赚到了真金白银。
但就像我们知道的,商业地产不好做,来钱慢。
所以宋朝政府就开始卖地,搞土地财政。
卖地的方法,叫“实封投状”,类似于现在的投标。
在指定期限内,大家写好自己愿意出的价款,放进封口信封上交。
到期时谁出价高,这地块就是谁的。
这一次,钱来的快了,但也有毛病。
官员的权限太大了。
在充实国库之前,先富起来了一批官员。
仁宗朝宰相晏殊、徽宗朝宰相何执中、真宗朝宰相丁谓,都本该是国家栋梁。
结果他们一个比一个房产生意做的大,这怎么行?
为了规避官员在卖地时中饱私囊,政府开始限购。
宋真宗颁布诏令:现任京朝官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购置产业。
同时还有规定,如果官员外派到A地办公,不得在A地置业。
事实证明,只要规范,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政府带动,土地房产开始疯狂转手,房价一日千里。
房产中介业成了热门行业,风靡街巷。
就这样,一来二去,GDP炒的奇高。
当时宋朝GDP,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可惜都想着赚钱,蒙古人打过来,毫无抵抗之力。
大宋亡国,只在一瞬之间。
元:门口的野蛮人
之后是元朝。
这是史上最差的一届选手,基本没有什么土地调控智慧可言。
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房地产。
元朝的赐田制度,让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的农田,连带汉人自己一起赏赐出去。
在元朝,蒙古人可以随意侵占汉族人的土地,把汉人从农田赶走。
还有,他们从来不在意田荒。
由此,元朝也创造了最广范围农民起义的记录。
大元速亡。
明:干掉地产商,造出保障房
一眨眼到了明朝。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最心疼的是老百姓。
打从一上台,就凸显了无产阶级追求共同富裕的先进思想。
为了帮穷人解决住宿问题,他让官员在南京专门修了260间房子给穷人住。
这就是历史上的保障房。
另一方面,他对开发商下的都是狠手。
《明史》讲著名富商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还想帮忙犒军,堪称爱国,但老朱扭头就把沈流放云南去了。
然而,大明亡国的剧情其实还是一样老套。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土地兼并严重,根本经不起天灾人祸。
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十家佃户。
在浙江和福建,90%的农民都是别人家的佃户。
再加上瘟疫、天灾、人祸,关键时候,朝廷还没钱。
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再一次揭竿而起。
随着崇祯魂归歪脖树,
大明就这么亡了。
民国:涨的钱都归国家!
到了民国,要聊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了。
以史为鉴,他深刻了解房价地价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的运作机制:
社会发展是房价上涨的最大动力,只要开放买卖,房价一定上涨。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调控奇招:民生主义。
如果类比到现在,大概意思是现有房价,我们就按银行评估价来算。
但卖房子多卖的钱归国家,真实还原房子的居住属性。
想法是好的,只是这一政策难度太高,一直没有真正实施。
所以,中国人一有钱就喜欢买房买地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当代:你以为政府调控的是房价?
下来,是当代。
当代,买房已经成为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
当你看到房价与日俱增,甚至社会财富的增值主要来自房价的时候,
你就应该明白,“升值和兼并”的困局在当代无法避免。
古人兼并土地,今人扫盘买房。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逐利逻辑。
复盘过去,每个朝代兴衰几乎都是一样的剧情:
社会发展,房价地价上涨。
伴随着地价上涨的,是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当社会受不了贫富差距的压力,就会出现动荡。
对标当代,你还觉得政府调控的是房价?
是国运。
毕竟,房子关系到的,是每个人的生存问题。